菜价涨,“菜篮子”如何减压?
◆阅读提示:菜价,在持续上涨。据农业部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网监测,今年第一周,28种蔬菜中27种价格上涨,周均价每公斤为4.17元,环比涨4.5%,为连续第十周上涨,累计涨幅55%。
持续偏高的菜价,让市民们感受到“菜篮子”的沉重。在这种情况下,“菜篮子”如何减压?1月10日,记者来到茌平,寻找答案。
本报记者 王兆锋 本报通讯员 郑兆雷 袁立富
菜地如何“不缩水”?
——政策助力“菜园子”
菜价高,城郊菜地面积“缩水”不容忽视。采访期间,茌平的市民也有类似担忧,城市化进程中,菜地会不会越来越少?
站在距县城5里的振兴街道宋庄村,记者的心里立刻有一种“踏实”的感觉:一座座新式钢架冬暖式大棚高大气派,阳光下,反射出一片片白色的光芒。
走进菜农刘长青家的大棚,绿色的西葫芦已长到七八个叶片,有的还开出黄色的花。刘长青一边看温度计,一边念叨:“再有10多天西葫芦就可以上市了!俺今年68岁,和老伴侍弄俩大棚,一年一个棚少说挣2万元,比出外打工强多了。”
宋庄村支书刘建军介绍,像这种钢架大棚,村里有37个,每个占地2亩、投资4万多,加上以前的旧棚,全村总棚数达到106个,蔬菜面积超过200亩,种有圆椒、茄子、西红柿、西葫芦、芹菜等20余个品种,高峰时每天能向县城提供6万斤菜。
刘建军说,村里种菜积极性高,多亏政策好。早在2008年县里就出台了《茌平县扶持蔬菜产业发展的奖补办法》。该办法规定:新增钢架大棚,按后 墙长度每米补贴30元;新建占地1亩以上的大拱棚,每亩补贴500元;新建栽培面积1000平米以上的立体层架式食用菌棚,每棚补贴2000元;新建普通 的金针菇、平菇、双孢菇棚,每平方补贴1元。
据悉,这几年,县里补贴在菜上的总金额高达1000多万元,宋庄的37座大棚,光“补贴”就有11万多元,“刘长青们”都是受益者。得益于此, 县城周边韩王、南八里等50多个城郊村,先后建起1000余个钢架大棚、2000余亩大拱棚、20余万平米的食用菌。去年,全县又新增1800座冬暖棚, 冬季瓜菜种植总面积达到了13.4万亩。
市民咋买便宜菜?
——蔬菜直销“少加码”
中午时分,茌平县商业城菜市场门口。来自信发街道张楼村的菜农韩玉红扯着嗓子吆喝:“白菜贱了,白菜贱了,4毛钱一斤!”这一喊,引来七八个人,不大会就将菜抢购一空。韩玉红介绍,自家白菜本钱少,比菜贩子少卖两三毛也划算。一小三轮车能装500来斤,喊上几嗓子就卖完了,太抢手啦!
“菜价高,跟流通渠道多有关系,转手一次加一层码,菜价不涨才怪!‘直销’是降低菜价的好方法!”县里负责同志介绍,去年初,该县已在城区非主 干道旁划出20处“钟点市场”,在金都花园、青年公寓等50个居民小区附近设置了75个“全天候市场”,专供下岗职工、返乡农民工、城郊菜农等摆摊设点。 目前,城区总摊位4000多个,其中仅卖瓜果蔬菜的超过3000个。
县里还由纪委牵头公安、交通、城市执法局等单位,向500多辆出入县城的蔬菜运输车发放了“绿色通行证”。同时,免除了摊位费、卫生费等相关杂费,将蔬菜交易成本压缩到了最低。
直销菜点减少了中间环节、降低了费用。在茌平商业城批发市场,“非直销的”菜贩刘征就没有这样幸运了。他有点“眼红”地算起成本账:一年的摊位 费为12000多元,一个月1000元,一天30元左右;每月的房租费900多元,一天房租又是30元;1名雇工,每天工资50元;油钱也不少,出一趟车 200元不够……
刘征最后归纳:“俺这个20平方米的菜摊,每天的成本150多块。”他坦承:这些费用最终都要买菜的人来承担的,毕竟羊毛要出在羊身上。以菜花为例,批发过来每斤1.75元,卖给市民2.5元左右。“不过,刨去菜根烂叶及各种开支,每斤菜花实际利润不到四毛钱。”
而同样的菜花,来自杜郎口镇四新村的菜农刘瑞刚的卖价是1.8元/斤,便宜了7毛钱。采访期间,记者了解的黄瓜、西红柿、圆椒、茄子等17种直销菜价格,和菜贩子相比大约能便宜20%左右。
如何摆脱“大小年”?
——“冯屯模式”可借鉴
“菜贱伤农,菜贵伤民,从根本来说,蔬菜生产稳定了,这类现象就可以减少。但是,蔬菜似乎总处于‘大小年’的反复震荡和供需失衡中。”采访中多位人士感慨,要避免蔬菜生产的大起大落,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政府如何发力?采访中,该县冯屯镇的模式让人眼前一亮。据介绍,从1998年起,冯屯镇推行了“保护价收购、听涨不听降、随行就市结算”的“订 单农业”模式。即每年秋季大蒜种植前,由镇政府组织龙头企业和蒜农代表,通过市场调研、预测,确定来年蒜薹最低保护价;次年,蒜薹收购时,企业带着“收购 许可证”到“基地”设磅,统一收购票据,待蒜薹全部入库后,根据国内市场平均价格再上浮2-5毛钱来结算。去年蒜薹价格起伏大,最低时每斤1.8元,最高 时2.8元,冯屯镇3万亩大蒜的蒜薹全部按2.5元/斤的价格入库,仅此一项农民进账1亿多元。眼下,冯屯镇存储的4200万斤蒜薹,正以每斤4.3元市 价陆续出库,去除储存成本,每斤毛利不到5毛钱,恒温库老板的脸上却带着“知足”的笑。
“保护价”保护了农民利益,也最大限度保护大蒜产业的稳定。冯屯大蒜已连续16年没有“大小年”,种植面积始终保持在3万亩以上,初步形成大蒜 种植、蒜薹保鲜、脱水加工完整的产业链条,长年从事蒜产业的人员超过2万人,开发出蒜粉、蒜片、蒜油等10余种产品,产品覆盖北京、天津等近百个大中城 市,并出口到日本、韩国、欧盟等地,顺利跻身“中国蒜业十强乡镇”。
县农业局局长乌以强说,不能让农民种菜像“赌博”一样,应该引导农民有计划地种菜、有目的地卖菜,同时延伸产业链条,放大规模效益,做出更多的“冯屯模式”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