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策法规 > 正文

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1877号(下)

2013-01-25

  审定编号国审玉2012017

  品种名称:渝糯930

  选育单位:重庆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Y407×DN830

  特征特性:东 南地区出苗至鲜穗采摘86天,比对照苏玉糯5号晚1天。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浅紫色,花药黄色,颖壳紫绿 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22厘米,穗位94厘米,成株叶片数21片。花丝浅粉红色,果穗长锥型,穗长18.2厘米,穗行数14~16行,穗轴白色,籽粒白 色、糯质硬粒型,百粒重(鲜籽粒)30.3克。接种鉴定,抗纹枯病,中抗小斑病和茎腐病,感大斑病。支链淀粉占总淀粉含量的99.3%,达到糯玉米标准。

  产量表现:2010~2011年参加东南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鲜穗850.9千克,比对照苏玉糯5号增产18.3%。

  栽培技术要点:1.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3月上旬至4月中旬播种,亩密度3200~4000株。2.注意防治大斑病和玉米螟。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苏中南部,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江西,安徽中南部鲜食糯玉米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玉2012018

  品种名称:苏玉糯901

  选育单位: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W935×W8

  特征特性: 东南地区出苗至鲜穗采收85天,与对照苏玉糯5号相当,需有效积温2320℃左右。幼苗叶鞘绿色,叶片绿色,叶缘紫 色,花药浅紫色,颖壳浅紫色。株型紧凑,株高194.8厘米,穗位79.9厘米,成株叶片数18片。花丝青色,果穗长筒型,穗长19.2厘米,穗行数 12~14行,穗轴白色,籽粒紫白色、糯质硬粒型,百粒重(鲜籽粒)38.9克。接种鉴定,抗纹枯病,感大斑病和小斑病,高感茎腐病。支链淀粉占总淀粉含 量的99.0%,达到糯玉米标准。

  产量表现:2010~2011年参加东南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鲜穗832.7千克,比对照苏玉糯5号增产14.4%。

  栽培技术要点:1.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3月10日至4月10日播种,亩密度4000株左右。2.注意防治大斑病、小斑病、茎腐病和玉米螟。3.隔离种植,适时采收。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苏中南部、安徽中南部、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糯玉米春播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玉2012019

  品种名称:斯达204

  选育单位:北京中农斯达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S24A2×D13B1

  省级审定情况:2011年北京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北 方地区出苗至鲜穗采摘79天,比对照甜单21早2天,需有效积温2200℃左右。幼苗叶鞘绿色,叶片淡绿色,叶缘白 色,花药黄色,颖壳绿色。株型松散,株高218厘米,穗位76厘米,成株叶片数19片。花丝绿色,果穗筒型,穗长20厘米,穗行数14~16行,穗轴白 色,籽粒黄色、甜质型,百粒重(鲜籽粒)34.5克。东华北区接种鉴定,中抗丝黑穗病,感大斑病;黄淮海区接种鉴定,中抗小斑病,感茎腐病、矮花叶病,高 感瘤黑粉病。还原糖含量7.24%,水溶性糖含量23.22%,达到甜玉米标准。

  产量表现:2010~2011年参加北方鲜食甜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鲜穗799.4千克,比对照甜单21增产11.0%。

  栽培技术要点:1.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春播4月中下旬播种,夏播6月中下旬播种,亩密度3500~3800株。2.东北、华北冷凉地区早春播种时注意预防大斑病和瘤黑粉病。3.隔离种植,适时采收。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北京、河北北部、内蒙古中东部、辽宁中晚熟区、吉林中晚熟区、黑龙江第一积温带、山西中熟区、新疆中部甜玉米春播区种植。天津、河南、山东、陕西、江苏北部、安徽北部作鲜食甜玉米品种夏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玉2012020

  品种名称:#p#分页标题#e#荣玉甜1号

  选育单位: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

  品种来源:SH008×SH013

  特征特性:西 南春播出苗至鲜穗采摘93天,比对照绿色超人早2天。幼苗叶鞘绿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花药黄色,颖壳绿色。株型 半紧凑,株高240厘米,穗位85厘米,成株叶片数17片。花丝绿色,果穗筒型,穗长19.5厘米,穗行数16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甜质型,百粒重 (鲜籽粒)37.4克。平均倒伏(折)率5.5%。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感丝黑穗病和纹枯病,高感小斑病。还原糖含量4.19%,水溶性糖含量 13.22%,达到甜玉米标准。

  产量表现:2010~2011年参加西南鲜食甜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鲜穗918.6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8.0%。

  栽培技术要点:1.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3月下旬至7月上旬播种,亩密度4000株左右。2.注意防治黑穗病、纹枯病和小斑病。3.隔离种植,适时采收,带苞叶运输贮藏。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湖南、湖北(武汉除外)、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甜玉米区春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棉2012001

  品种名称:苗宝21

  选育单位:山东苗宝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鲁272/鲁棉6号选系M117

  特征特性:转 抗虫基因中熟常规品种,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25天。出苗好,前期长势中等,中后期长势强,整齐度好,结铃性 好,吐絮畅。株高105.8厘米,株型较紧凑,果枝夹角小,通透性好,茎秆茸毛较少,叶中等大小、叶色深,后期叶功能较好,铃卵圆形、中等大小,第一果枝 节位7.2节,单株结铃17.2个,单铃重6.1克,子指10.8克,衣分42.8%,霜前花率90.6%。经鉴定,耐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田间 试验表现抗病性较好。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4毫米,断裂比强度32.2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5.1,断裂伸长率6.3%,反射率 79.0%,黄色深度7.8,整齐度指数86.1%,纺纱均匀性指数155。

  产量表现:2009~2010 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中熟常规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子棉、皮棉及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25.9千 克、96.8千克和87.7千克,分别比对照中植棉2号增产0.6%、6.7%和4.3%。2011年生产试验,子棉、皮棉及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 200.9千克、85.9千克和75.0千克,分别比中植棉2号增产2.9%、7.6%和6.4%。

  栽培技术要点:1. 黄河流域棉区营养钵育苗3月底至4月初播种,5月上旬移栽;直播一般4月中下旬播种,地膜覆盖可适当早播。 2.亩种植密度2500~3300株。3.增施有机肥,适当施钾肥,巧施提苗肥,重施花铃肥。4.蕾期一般不化控,初花期后注意化控,要少量多次、前轻后 重。5.二代棉铃虫一般年份不需防治,三、四代棉铃虫当百株二龄以上幼虫超过5头时应及时防治,全生育期注意及时防治棉蚜、红蜘蛛、盲蝽象等其他害虫。 6.枯萎病、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山东西北部、北部,天津,河南东部、北部,河北中南部,陕西关中,安徽和江苏淮河以北的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棉2012002

  品种名称:中植棉838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品种来源:GK44-79×科林9828

  特征特性:转 抗虫基因中熟杂交品种,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24天。出苗较晚,苗势弱,中期长势强,后期长势平稳,结铃性强, 吐絮畅。株高110.7厘米,株型较松散,果枝长,茎秆茸毛较少,叶片中等大小、叶色较深,铃卵圆形、中等大小,第一果枝节位7.0节,单株结铃19.4 个,单铃重6.3克,子指10.6克,衣分40.8%,霜前花率93.3%。经鉴定,耐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田间试验表现抗病性好。HVICC纤 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9.6毫米,断裂比强度31.0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5.1,断裂伸长率6.6%,反射率77.6%,黄色深度7.8,整齐度指数 86.2%,纺纱均匀性指数149。

  产量表现:2009~2010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中熟杂交组 区域试验,两年平均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45.9千克、 100.4千克和93.7千克,分别比对照瑞杂816增产3.0%、6.0%和5.3%。2011年生产试验,子棉、皮棉及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15.0 千克、89.5千克和80.0千克,分别比瑞杂816增产0.0%、1.7%和减产2.9%。#p#分页标题#e#

  栽培技术要点:1. 黄河流域棉区营养钵育苗4月初、地膜覆盖4月中旬、露地直播4月20日前后播种。2.亩种植密度,高水肥地块 1800~2200株、中等水肥地块2300~2800株、旱薄地3000株以上。3.施足底肥,重施初花肥,适当补施盖顶肥。4.根据棉花长势及天气情 况,合理化控。5.二代棉铃虫一般年份不需防治,三、四代棉铃虫当百株二龄以上幼虫超过5头时应及时防治,全生育期注意防治棉蚜、红蜘蛛、盲蝽象、烟粉虱 等其他害虫。6.枯萎病、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山西南部,河南东部、北部,河北南部、东南部,江苏、安徽淮河以北的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棉2012003

  品种名称:希普3

  选育单位:石家庄希普天苑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冀棉20×GK12)×冀棉20)×冀棉20]×[((冀668×GK12)×冀668)×冀668]

  省级审定情况:2010年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转 抗虫基因中熟杂交品种,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23天。出苗较好,苗势强,前中期长势旺,后期长势平稳,吐絮畅。 株高110.3厘米,株型松散,茎秆茸毛较多,叶片中等大小,叶色较浅,铃卵圆形,较大,苞叶大,第一果枝节位7.2节;单株结铃18.1个,单铃重 6.8克,子指11.3克,衣分40.2%,霜前花率93.6%。经鉴定,耐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田间试验表现抗病性好。HVICC纤维上半部平 均长度30.2毫米,断裂比强度30.3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5.3,断裂伸长率6.2%,反射率79.3%,黄色深度7.3,整齐度指数86.1%, 纺纱均匀性指数147。

  产量表现:2009~2010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中熟杂交种区域试验,两 年平均子棉、皮棉及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55.9千克、 102.8千克和96.3千克,分别比对照瑞杂816增产7.2%、8.5%和8.2%。2011年生产试验,子棉、皮棉及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16.1 千克、88.1千克和77.7千克,分别比瑞杂816增产0.6%、0.1%和减产5.7%。

  栽培技术要点:1. 黄河流域棉区育苗移栽4月初、地膜覆盖4月中下旬、露地直播4月25日前后播种。2.亩种植密度,高肥水地块 2000~2200株、中等肥水地块2200~2500株。3.施足底肥,早施花铃肥,适当补施盖顶肥。4.根据棉花长势及天气情况,合理化控。5.二代 棉铃虫一般年份不需防治,三、四代棉铃虫当百株二龄以上幼虫超过5头时应及时防治,全生育期注意防治棉蚜、红蜘蛛、盲蝽象等其他害虫。6.枯萎病、黄萎病 重病地不宜种植。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陕西关中,山西南部,山东西南、西北,河南东部、北部,河北中南部,江苏、安徽淮河以北的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棉2012004

  品种名称:GK103

  品种来源:GK44-79/新05-8

  特征特性:转 抗虫基因中早熟常规品种,黄河流域棉区晚春播生育期119天。出苗较好,苗势较弱,中期长势强,整齐度较好,结铃性 强且集中,吐絮畅。株高103.2厘米,株型松散,茎秆茸毛较少,叶片中等大小,铃偏圆、中等大小。第一果枝节位6.9节,单株结铃20.0个,单铃重 5.8克,衣分41.6%,子指11.0克,霜前花率90.7%。经鉴定,抗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田间试验表现抗病性较好。HVICC纤维上半部 平均长度29.8毫米,断裂比强度30.7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4.9,断裂伸长率6.6%,反射率76.4%,黄色深度7.6,整齐度指数 86.6%,纺纱均匀性指数151。

  产量表现:2009~2010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中早熟常规品 种区域试验,平均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31.9千克、 96.5千克和87.6千克,分别比对照鲁棉研28增产7.1%、8.3%和12.6%。2011年生产试验,子棉、皮棉及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03.2 千克、81.4千克和70.4千克,分别比鲁棉研28增产8.2%、4.0%和7.8%。

  栽培技术要点:1. 黄河流域棉区一般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2.亩种植密度,高水肥地块2500~3000株、中等肥力地块 3000~3300株、旱薄地3300株以上。3.施足底肥,初花期及时追肥浇水,重施花铃肥,补施钾肥。4.根据棉花长势及天气情况合理化控。简化整枝 地块要适当增加化控。5.二代棉铃虫一般年份不需防治,三、四代棉铃虫当百株二龄以上幼虫超过5头时应及时防治,全生育期注意及时防治棉蚜、红蜘蛛、盲蝽 象等其他害虫。6.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p#分页标题#e#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河北南部,河南东部、北部,山东西南部、西北部和北部的黄河流域棉区晚春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棉2012005

  品种名称:山农SF06

  选育单位:山东圣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鲁H963后代系统选育

  特征特性:转 抗虫基因中早熟常规品种,黄河流域棉区晚春播生育期120天。出苗一般,苗势弱,中期长势转强,整齐度一般,结铃性 强,吐絮畅。株高103.5厘米,株型较松散,茎秆茸毛较少,叶片中等大小、叶色深,铃卵圆形、中等偏大,第一果枝节位7.1节,单株结铃18.7个,单 铃重6.3克,中等大小,衣分40.1%,子指10.9克,霜前花率89.0%。经鉴定,耐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 30.6毫米,断裂比强度30.1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4.8,断裂伸长率6.4%,反射率78.0%,黄色深度7.2,整齐度指数86.8%,纺纱均 匀性指数154。

  产量表现:2009~2010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中早熟常规品种区域试验,两年 平均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35.4千 克、94.4千克和84.1千克,分别比对照鲁棉研28增产8.7%、5.9%和8.1%。2011年生产试验,子棉、皮棉及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 194.6千克、81.3千克和70.8千克,分别比鲁棉研28增产3.6%、3.8%和8.4%。

  栽培技术要点:1. 黄河流域棉区一般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2.亩种植密度2800~3300株。3.施足底肥,重施花铃肥, 补施盖顶肥。4.根据棉花长势及天气情况合理化控,盛蕾后注意化控。5.二代棉铃虫一般年份不需防治,三、四代棉铃虫当百株二龄以上幼虫超过5头时应及时 防治,全生育期注意及时防治棉蚜、红蜘蛛、盲蝽象等其他害虫。6.枯萎病、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山东西北部,河南东部,河北南部的黄河流域棉区晚春播或麦棉套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棉2012006

  品种名称:新陆中60号

  选育单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一师农业科学研究所、新疆塔里木河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新陆中14号/20-965

  省级审定情况:2012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非 转基因常规棉品种,西北内陆棉区春播生育146天。生育期间长势较强。株高63.3厘米,植株塔型,Ⅱ式果枝,果枝 较长松散,茎秆绿色、较硬有弹性、茸毛较少,茎杆和叶柄有腺体,子叶肾形,叶片中等大小、叶浅绿、缺刻较深、有茸毛,铃卵圆形、铃嘴尖,果枝始节位5.3 节,单株结铃5.7个,铃中等大小,单铃重6.1克,衣分43.0%,子指11.0克,霜前花率91.9%。经鉴定,高抗枯萎病,感黄萎病。HVICC纤 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3毫米,断裂比强度33.2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4.3,断裂伸长率5.5%,反射率79.75%,黄度7.5,整齐度指数 86.85%,纺纱均匀性指数168.5。

  产量表现:2009~2010参加西北内陆棉区早中熟品 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352.1千克、 152.4千克和140.9千克,分别比对照品种增产0.7%、1.2%和减产0.1%。2011年生产试验,子棉、皮棉、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369.0 千克、153.1千克、149.0千克,分别比对照中棉所49增产1.2%、1.9%和0.7%。

  栽培技术要点:1.西北内陆早中熟棉区地膜覆盖4月上中旬播种。2.亩种植密度13000~15000株。3.施足基肥,随灌溉追肥2次,8月中下旬停水,防止后期脱肥、受旱。4.根据棉花长势和天气情况,轻化调,株高控制在80厘米左右。5.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西北内陆早中熟棉区黄萎病无病或轻病地种植。#p#副标题#e#

  审定编号:国审豆2012001

  品种名称:合交02-69

  选育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

  品种来源:北丰11/绥农4号

  省级审定情况:2008年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p#分页标题#e#特征特性:生 育期平均122天,比对照绥农14晚1天。株型收敛,无限结荚习性。株高101.7厘米,主茎19.8节,有效分枝 0.9个,底荚高度18.1厘米,单株有效荚数38.6个,单株粒数81.7粒,单株粒重19.0克,百粒重23.0克。尖叶,紫花,灰毛。籽粒圆形,种 皮黄色,种脐黄色。接种鉴定,中感花叶病毒病1号株系和3号株系,中抗灰斑病。粗蛋白含量40.89%,粗脂肪含量20.72%。

  产量表现:2009~2010年参加北方春大豆中早熟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200.7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6.8%。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03.3千克,比对照绥农28增产8.5%。

  栽培技术要点:1.5 月上中旬播种,垄作栽培,行距65~70厘米。2.亩种植密度,高肥力地块1.4万株、中等肥力地块1.6 万株、低肥力地块2.0万株。3.亩施1000千克腐熟有机肥、磷酸二铵10千克、钾肥3.5~4.5千克、尿素2~2.5千克作底肥,初花期亩追施叶面 肥尿素0.7千克、磷酸二氢钾0.1千克。4.雨水过多的年份注意防治大豆菌核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黑龙江第二积温带和第三积温带上限,吉林东部山区,内蒙古兴安盟中南部,新疆昌吉地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豆2012002

  品种名称:吉农31

  选育单位:吉林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吉林30/日本豆

  特征特性:生 育期平均130天,比对照九农21晚4天。株型收敛,无限结荚习性。株高103.7厘米,主茎19.6节,有效分枝 1.3个,底荚高度17.7厘米,单株有效荚数42.5个,单株粒数92.2粒,单株粒重16.1克,百粒重19.2克。尖叶,紫花,灰毛。籽粒椭圆形, 种皮黄色、无光,种脐黄色。接种鉴定,中抗花叶病毒病1号株系,中感花叶病毒病3号株系,感胞囊线虫病3号生理小种。粗蛋白含量38.88%,粗脂肪含量 20.63%。

  产量表现:2009~2010年参加北方春大豆中熟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187.8千克,比对照九农21增产6.5%。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99.4千克,比九农21增产8.6%。

  栽培技术要点:1.4 月25至5月5日播种,条播行距60~65厘米。2.亩种植密度,高肥力地块1.3~1.4万株、中等肥力 地块1.4~1.5万株、低肥力地块1.5~1.6万株。3.亩施腐熟有机肥2000千克、氮磷钾三元复合肥10千克或磷酸二胺10千克作基肥,初花期亩 追施1.5千克氮磷钾三元复合肥。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吉林长春、吉林、通化地区,辽宁东部山区,内蒙古赤峰地区春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豆2012003

  品种名称:冀豆17

  选育单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hobbit/早5241

  以往审定情况:2006年国家、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生 育期平均135天,比对照晋豆19晚6天。株型收敛,无限结荚习性。株高93厘米,主茎17.7节,有效分枝2.4 个,底荚高度15.6厘米,单株有效荚数52.9个,单株粒数125.3粒,单株粒重25.3克,百粒重19.5克。圆叶,白花,棕毛。籽粒圆形,种皮黄 色、微光,种脐黑色。接种鉴定,中感花叶病毒病3号株系,中感花叶病毒病7号株系,高感胞囊线虫病1号生理小种。粗蛋白含量38.26%,粗脂肪含量 21.68%。

  产量表现:2010~2011年参加西北春大豆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253.3千克,比对照晋豆19增产10.6%。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53.0千克,比晋豆19增产7.7%。

  栽培技术要点:1.4 月底至5月初播种,条播行距40~50厘米等行距,或大小行种植,大行60厘米、小行40厘米。2.亩种植 密度,高肥力地块1.0~1.2万株、中等肥力地块1.2~1.4万株、低肥力地块1.5~1.8万株。3.亩施腐熟有机肥1000千克、氮磷钾三元复合 肥20千克或磷酸二胺15~20千克作基肥,初花期亩追施5千克尿素,结荚鼓粒期喷施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宁夏中北部,陕西北部、渭南,山西中部、东南部,甘肃陇东地区春播种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844号,该品种还适宜在河北南部、河南中部和北部、陕西关中平原和山东济南周边地区夏播种植。#p#分页标题#e#

  审定编号:国审豆2012004

  品种名称:浙春4号

  选育单位: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

  品种来源:无腥-5/浙春3号

  特征特性:生 育期平均102天,比对照品种晚3天。株型收敛,有限结荚习性。株高53.2厘米,主茎10.4节,有效分枝1.7 个,底荚高度15.0厘米,单株有效荚数21.0个,单株粒数43.2粒,单株粒重10.4克,百粒重25.1克。卵圆叶,白花,灰毛。籽粒椭圆形,种皮 黄色,子叶黄色,种脐褐色。接种鉴定,中抗花叶病毒病3号株系,中感花叶病毒病7号株系,中抗炭疽病。粗蛋白含量47.96%,粗脂肪含量19.17%。

  产量表现:2009~2011年参加长江流域春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1.2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1.2%。2010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9.2千克,比对照湘春豆10号增产4.3%。

  栽培技术要点:1. 露地栽培3月下旬至4月中旬播种,地膜覆盖可提早7~10天播种,条播和穴播均可,行距50厘米。2.亩种植 密度,高肥力地块1.5万株、中等肥力地块1.8万株、低肥力地块2万株。3.中等肥力田块亩施30千克氮磷钾三元复合肥或50千克饼肥作基肥,苗期结合 中耕除草亩施尿素5~6千克,初花期酌情根外追肥。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湖南北部,重庆南岸区,四川南部丘陵地区,江西西北部和江苏北部春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豆2012005

  品种名称:中黄54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单8/PI437654

  特征特性:生 育期平均134天,比对照晋豆19晚4天。株型半收敛,有限结荚习性。株高74.6厘米,主茎15.6节,有效分枝 1.7个,底荚高度13.2厘米,单株有效荚数48.0个,单株粒数100.5粒,单株粒重18.9克,百粒重20.1克。卵圆叶,白花,灰毛。籽粒圆 形,种皮黄色、微光,种脐黄色。接种鉴定,抗花叶病毒病3号株系,中抗花叶病毒病7号株系,高感胞囊线虫病1号生理小种。粗蛋白含量38.77%,粗脂肪 含量19.95%。

  产量表现:2009~2010年参加西北春大豆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220.5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5.1%。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49.8千克,比对照品种晋豆19增产6.4%。

  栽培技术要点:1.4月底至5月初播种,条播行距45厘米。2.亩种植密度1.6万株。3.亩施腐熟有机肥2000~3000千克、磷酸二氢胺20千克作基肥,花期亩追施尿素10千克,鼓粒期酌施磷酸二氢钾。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陕西延安及渭南地区,甘肃中部及东部,山西中部地区,宁夏中北部春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豆2012006

  品种名称:中黄61

  品种来源:98P3/7S2

  特征特性:生 育期平均108天,比对照品种邯豆5号晚熟2天。株型收敛,有限结荚习性。株高57.2厘米,主茎12.4节,有效 分枝1.7个,底荚高度13.2厘米,单株有效荚数35.0个,单株粒数73.4粒,单株粒重17.1克,百粒重24.2克。卵圆叶,白花,灰毛。籽粒椭 圆形,种皮黄色、有光,种脐褐色。接种鉴定,抗花叶病毒病3号和7号株系,高感胞囊线虫病1号生理小种。粗蛋白质含量41.41%,粗脂肪含量 20.59%。

  产量表现:2009~2010年参加黄淮海中片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191.7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6.5%。2010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88.6千克,比对照品种邯豆5号增产8.7%。

  栽培技术要点:1.6 月上中旬播种,条播行距40~50厘米。2.亩种植密度,高肥力地块1.3~1.4万株、中等肥力地块 1.5万株、低肥力地块1.6~1.8万株。3.亩施腐熟有机肥667千克、氮磷钾三元复合肥10千克或磷酸二胺10千克作基肥,初花期亩追施氮磷钾三元 复合肥5千克。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山西南部,河南中部和北部,河北南部,山东中部,陕西关中地区夏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豆2012007

  品种名称:晋豆39

  #p#分页标题#e#选育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埂283/早熟18号

  省级审定情况:2008年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鲜 食夏播生育期平均78天,比对照新六青早3天。株型收敛,有限结荚习性。株高48.9厘米,主茎11.7节,有效分 枝2.3个,单株有效荚数34.4个,多粒荚率58.8%,单株鲜荚重65.9克,百粒鲜重75.1克;每500克标准荚数191个,荚长×荚宽为5.5 厘米×1.3厘米,标准荚率62.2%。圆叶,白花,灰毛。籽粒圆形,种皮黄色、无光,种脐淡褐色。接种鉴定,抗花叶病毒病3号株系,中抗花叶病毒病7号 株系。

  鲜食春播生育期平均97天,比对照浙鲜4号晚10天。株型收敛,亚有限结荚习性。株高61.2厘米,主茎11.4节,有效分枝 1.2个,单株有 效荚数19.1个,单株鲜荚重48.0克,百粒鲜重77.3克。每500克标准荚数为173个,荚长×荚宽为5.7×1.3厘米,标准荚率为68.6%。 圆叶,白花、灰毛。籽粒圆形,种皮黄色、微光,种脐褐色。接种鉴定,抗花叶病毒病3号株系,中抗花叶病毒病7号株系。

  产量表现:2009~2010 年参加鲜食大豆夏播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鲜荚726.8千克,比对照新六青增产 9.8%;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鲜荚776.9千克,比对照新六青增产12.9%。2009~2010年参加鲜食春播大豆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 亩产鲜荚826.0千克,比对照增产12.1%;2010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鲜荚735.9千克,比对照浙鲜4号增产15.7%。

  栽培技术要点:1. 春播3月中旬至5月下旬播种,夏播6月1日至7月30日播种,条播行距30~50厘米。2.亩种植密度,高肥 力地块1.5万株、中等肥力地块1.8万株、低肥力地块2.0万株。3.亩施腐熟有机肥1000~2000千克、过磷酸钙20~30千克,或者亩施磷酸二 铵7~10千克,初花期亩追施尿素2.5千克或氮磷钾复合肥5~15千克。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上海、浙江杭州、安徽铜陵、江西南昌、湖北武汉作鲜食大豆春播、夏播种植;福建厦门、广东广州、广西南宁、四川成都、云南昆明、海南海口作鲜食大豆春播种植;江苏如皋、南京作鲜食大豆夏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2001

  品种名称:汉油8号

  选育单位:汉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312A×750R

  省级审定情况:2012年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甘 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224.9天,比对照油研10号早熟2.7天,比对照南油12号早熟 0.2天。幼苗直立,子叶肾脏形,苗期叶椭圆,有蜡粉,叶色深绿,裂叶2~3对,叶缘呈锯齿状;花瓣黄色、侧叠状;角果斜生,成熟期青紫色,籽粒黑色。株 高198.6厘米,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7.67个,单株有效角果数421.3个,每角粒数20.84粒,千粒重3.22克。菌核病发病率 7.65%,病指3.98,病毒病发病率0.33%,病指0.09,低抗菌核病,抗倒性较强。芥酸含量0.1%,饼粕硫苷含量30.37微摩尔/克,含油 量40.89%。

  产量表现:2010~2011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 207.1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 8.7%;2011~2012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88.5千克,比对照南油12号增产7.5%;两年平均亩产197.8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 8.1%;2011~2012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02.3千克,比南油12号增产14.8%。

  栽培技术要点:1. 育苗移栽9月上中旬播种,苗龄30天左右,壮苗移栽,中等肥力水平条件下,亩密度6000~8000株;直播 9月下旬至10月下旬播种,亩播种量0.2~0.3千克,亩留苗12000~18000株。2.亩施硼砂0.5千克、五氧化二磷7千克、氯化钾8千克混合 作底肥,穴施;中等肥力地块亩追施纯氮12.5千克左右,多施有机肥。3.冬前注意防治蚜虫、菜青虫,春后注意清沟排水,防治菌核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和陕西汉中油菜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2002

  品种名称:华航901

  选育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21933航天诱变

#p#分页标题#e#

  特征特性: 甘蓝型半冬性常规品种。全生育期219天。苗期半直立,叶片裂叶型,顶叶较大,叶片长度中等,叶缘锯齿状,叶片绿色, 微蜡粉,叶脉明显。花瓣黄色、长度中等,侧叠状,籽粒黑褐色。株高172.1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7.5个,单株有效角果数278.4个,每角粒数 20.52粒,千粒重3.93克。菌核病发病率5.51%,病指3.12,病毒病发病率1.46%,病指0.99,低抗菌核病,抗倒性强。芥酸含量 0.0%,饼粕硫苷含量29.54微摩尔/克,含油量44.22%。

  产量表现:2009~2010 年度参加长江中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59.6千克,比对照减产4.0%;平均亩产油量 69.03千克,比对照减产1.2%。2010~2011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77.5千克,比对照减产3.4%;平均亩产油量80.17千克,比对照减 产0.5%。两年平均亩产168.5千克,比对照品种减产3.7%,两年平均亩产油量74.6千克,比对照减产0.8%。2011~2012年度生产试 验,平均亩产129.9千克,比对照减产1.6%。

  栽培技术要点:1.9月中旬育苗,10月中旬 移栽,直播9月下旬至 10月上旬播种。2.移栽亩密度8000~10000株,直播 15000~23000株。3.氮、磷、钾、硼肥平衡施用,早施苗肥、苔肥,重施底肥,底肥亩施45%三元复合肥40~50千克,硼砂0.5~1千 克,4~5叶期追施尿素3~4千克。4.播种后喷施化学除草剂,2~3片真叶期间苗,4~5叶期定苗,定苗后及时中耕锄草。5.遇旱及时灌溉,遇雨清沟排 渍。6.注意防治蚜虫、菜青虫、菌核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湖北、湖南、江西冬油菜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2003

  品种名称:丰油9号

  选育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22A×P087-2

  以往审定情况:2003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甘 蓝型半冬性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218天,与对照中油杂2号相当。苗期半直立,顶裂叶较大,叶 色较绿,无蜡粉,叶片长度中等,侧叠叶4对以上,裂叶深,叶脉明显,叶缘有小齿,波状。花瓣黄色,花瓣长度中等,较宽,侧叠状,籽粒黑色。株高169厘 米,一次有效分枝数7个,单株有效角果数268.2个,每角粒数19.0粒,千粒重3.94克。菌核病发病率6.23%,病指3.9;病毒病发病率 0.95%,病指0.7,低感菌核病。抗倒性中等。芥酸含量1.5%,饼粕硫苷含量29.92微摩尔/克,含油量41.59%。

  产量表现:2009~2010 年度参加长江中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3.8千克,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 4.8%;2010~2011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77.3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5.4%;两年平均亩产175.6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 5.1%,2010~2011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53.8千克,比中油杂2号增产16.5%。

  栽培技术要点:1. 适时早播,长江中游地区育苗移栽9月中旬播种,培育大壮苗,苗龄30天左右,10月中旬移栽;直播9月下旬至 10月上旬播种。2.中等肥力水平条件下,育苗移栽亩密度8000~9000株、直播18000~25000株。3.重施底肥,亩施复合肥40~50千克 左右、硼砂1.5千克左右,注意氮、磷、钾配比施肥。4.注意防治菌核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湖北、湖南、江西冬油菜区种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308号,该品种还适宜河南省、江苏省北部、安徽省北部的黄淮油菜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2004

  品种名称:凯育118

  选育单位:贵州油研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YD01A×18R

  特征特性:甘 蓝型半冬性隐性核不育两系杂交种。全生育期220.0天。幼苗半直立,叶色绿,顶叶长圆,叶缘锯齿状,裂叶3~4 对,有缺刻,叶面有少量蜡粉,无刺毛。花瓣中等,复瓦状重叠排列,黄色,籽粒黄褐色。株高173.1厘米,上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6.52个,单株 有效角果数251.6个,每角粒数20.50粒,千粒重3.58克。菌核病发病率6.53%,病指4.60;病毒病发病率0.31%,病指0.28,低感 菌核病。抗倒性强。芥酸含量0.0%,饼粕硫苷含量18.52微摩尔/克,含油量46.80%。

  #p#分页标题#e#产量表现:2010~2011 年度参加国家中游区油菜品种区试,平均亩产173.2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 5.1%;2011~2012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52.6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7.0%,两年平均亩产162.9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 6.0%;2011~2012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43.0千克,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8.4%。

  栽培技术要点:1. 育苗移栽9月18日左右播种,10月中、下旬移栽;直播10月上中旬播种。2.移栽亩密度6000~8000 株、直播10000~12000株。3.施用有机肥作底肥,亩施纯氮15千克以上,氮、磷、钾肥按1:0.5:0.9配合施用,追肥应注意苗肥重、苔肥 轻,花期看苗根外补施。4.注意防治菌核病等病虫害。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2005

  品种名称:沣油958

  选育单位:湖南省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20A×H6R

  特征特性:甘 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216.5天,比对照中油杂2号早熟1天。叶色浓绿,叶缘有锯齿,叶 披少量蜡粉,黄色花,花瓣中等大小,角果斜生,籽粒黑褐色,圆形。株高169.9厘米,有效分枝部位66.2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7.3个,单株有效角果 数268.7个,每角粒数19.06粒,千粒重3.39克。菌核病发病率5.32%,病指3.16;病毒病发病率0.53%,病指0.4,中感菌核病,抗 倒性强。芥酸含量0.05%,饼粕硫苷含量16.83微摩尔/克,含油量42.58%。

  产量表现:2010~2011 年度参加长江中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87.6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 4.4%,2011~2012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69.3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10.3%,两年平均亩产178.5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 7.3%;2011~2012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52.6千克,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15.6%。

  栽培技术要点:1. 育苗移栽9月上中旬播种,苗龄30天左右;直播10月上中旬播种,亩播种量0.2~0.25千克。2.亩种植 密度,移栽6000~8000株、直播20000~30000株。3.底肥施45%复合肥30千克、硼肥1千克,追肥10千克复合肥。4.注意防治菌核病 等病虫害。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2006

  品种名称:天下农3号

  选育单位:湖北天下农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品种来源:3238A×2566R

  特征特性:甘 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219天,与对照中油杂2号相当。苗期半直立,顶裂叶较大,叶色较 绿,少量蜡粉,叶片长度中等,侧叠叶3对以上,裂叶浅,叶脉明显,叶缘有浅齿,波状。花瓣黄色,花瓣长度中等,较宽,侧叠状,籽粒黑色。株高167.5厘 米,中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6.7个,单株有效角果数254.1个,每角粒数20.45粒,千粒重3.56克。菌核病发病率3.55%,病指 2.32;病毒病发病率0.7%,病指0.62,低抗菌核病。抗倒性强。芥酸含量0.1%,饼粕硫苷含量23.69微摩尔/克,含油量43.70%。

  产量表现:2009~2010 年度参加长江中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9.4千克,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 7.1%;2010~2011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92.5千克,比对照增产7.2%;两年平均亩产186.0千克,比对照增产 7.1%;2010~2011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6.1千克,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5.8%。

  栽培技术要点:1.适期早播,育苗移栽9月上中旬播种,苗龄30-35天,直播10月上中旬至11月上旬播种。2.移栽亩密度8000~9000株、直播18000~22000株。3.重施基苗肥,适施苔肥、花肥,增施磷肥、硼肥。4.注意防治蚜虫、菜青虫、菌核病等病虫害。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2007

  品种名称:德新油53

  选育单位:四川新丰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1293AB-2×R49

  特征特性:甘 蓝型半冬性隐性核不育两系杂交种。全生育期228天。幼苗半直立,叶色绿,顶叶长圆,叶缘钝齿,裂叶2~3对,有缺 刻,茎和叶有蜡粉,无刺毛。花瓣中等、黄色,复瓦状排列,籽粒黑褐色。株高167.5厘米,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7.05个,单株有效角果数 259.26个,每角25.83粒,千粒重3.56克。菌核病发病率25.31%、病指11.17;病毒病发病率5.11%、病指2.24,低感菌核病。 抗倒性强。芥酸含量0.35%,饼粕硫苷含量22.75微摩尔/克,含油量46.14%。

#p#分页标题#e#

  产量表现:2010~2011 年度参加长江下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油量76.67千克,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8.5%。 2011~2012年度续试,平均亩产油量91.30千克,比对照秦优10号增产10.3%。两年平均亩产油量83.98千克,比对照增产9.4%。 2011~2012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油菜籽184.0千克,比对照秦优10号增产2.3%。

  栽培技术要点:1. 长江下游地区育苗移栽9月下旬播种,10月下旬移栽,亩密度8000~10000株;直播10月上中旬播种, 亩密度15000~20000株。2.亩施纯氮15千克左右,氮、磷、钾肥按1:0.5:0.9配合施用;注意施用有机肥作底肥,追肥应注意苗肥重、苔肥 轻,花期看苗,根外补施。3.注意防治菌核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上海,浙江,江苏和安徽两省淮河以南的半冬性油菜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2008

  品种名称:凯育09

  选育单位:合肥齐民济生生物技术研究所

  品种来源:Q068A×Q554C

  特征特性:半 冬性甘蓝型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油菜。全生育期226.2天。苗期半直立,生长势强,茎秆粗壮,叶色中绿,裂叶, 叶缘波状,蜡粉少。花瓣黄色,籽粒黑褐色。株高156.4厘米,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8.57个,单株有效角果数318.5个,每角粒数 23.89粒,千粒重3.28克。菌核病发病率27.86%,病指17.86,病毒病发病率6.68%,病指4.17,低抗菌核病,抗倒性较强。芥酸含量 0.3%,饼粕硫苷含量16.40微摩尔/克,含油量40.86%。

  产量表现:2010~2011 年参加国家长江下游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82.5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 6.0%;2011~2012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87.9千克,比对照秦优10号增产4.5%;两年平均亩产185.2千克,比对照增产 5.3%,2011~2012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90.7千克,比秦优10号增产6.0%。

  栽培技术要点:1. 育苗移栽9月上旬播种,10月上旬移栽;直播9月中旬播种。2.中等肥力条件下,亩种植密度1.0万株左右, 直播可以适当密植,5叶期定苗。3.亩施复合肥40~50千克作底肥,追肥亩施复合肥或尿素8千克、硼肥1~1.5千克。4.注意防治蚜虫、菜青虫、跳甲 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上海,浙江,安徽和江苏淮河以南的半冬油菜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2009

  品种名称:国华油1208

  选育单位: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02-58×U1-4

  特征特性:甘 蓝型半冬性常规品种。全生育期225.5天,与对照秦优10号相当。苗期半直立,顶裂叶较大,叶色淡绿,无蜡粉,叶 片长度中等,侧叠叶4对以上,裂叶深,叶脉明显,叶缘有小齿,波状。花瓣黄色,长度中等,较宽,侧叠状,籽粒黑色。株高159.5厘米,匀生分枝类型,一 次有效分枝数7.03个,单株有效角果数284.9个,每角粒数21.58粒,千粒重3.77克。菌核病发病率20.62%,病指10.00;病毒病发病 率6.59%,病指3.46,低抗菌核病。抗倒性较强。芥酸含量0.2%,饼粕硫苷含量21.46微摩尔/克,含油量41.74%。

  产量表现:2010~2011 年度参加长江下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1.6千克,比对照减产 0.3%;2011~2012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78.2千克,比对照秦优10号减产0.1%;两年平均亩产174.9千克,比对照减产 0.2%;2011~2012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89.7千克,比秦优10号增产5.5%。

  栽培技术要点:1. 适时早播,长江下游地区育苗移栽9月中旬播种,培育大壮苗,苗龄30天左右,10月中旬移栽;直播9月下旬至 10月上旬播种,亩用种量0.2~0.4千克。2.中等肥力水平条件下,移栽亩密度8000~9000株、直播15000~18000株。3.重施底肥, 亩施复合肥70千克左右、硼砂1.5千克左右,注意氮、磷、钾配比施用,追肥亩施尿素5千克。4.注意防治菌核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上海,浙江,安徽淮河以南的半冬油菜区种植。#p#副标题#e#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2010

  品种名称:双油195

#p#分页标题#e#

  品种来源:68A´R279

  省级审定情况:2011年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甘 蓝型半冬性双低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杂交种。全生育期244天,与秦优7号相当。幼茎绿色,花黄色,琴状裂叶,叶深绿 色,叶被有蜡粉;春季返青快,茎秆粗壮,籽粒黑褐色。株高156.3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7.84个,单株有效角果数282.2个,每角粒数25.47 个,千粒重3.19克。菌核病发病率9.96%,病指7.43;病毒病发病率0.29%,病指0.55,低感菌核病,抗倒性中等。芥酸含量0.8%,饼粕 硫苷含量24.68微摩尔/克,含油量43.92%。

  产量表现:2010~2011年度参加黄淮 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油量96.37千克,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 11.6%;2011~2012年度续试,平均亩产油量89.54千克,比秦优7号增产3.2%,两年区试平均亩产油量92.96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 7.4%。2011~2012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油菜籽199.3千克,比秦优7号增产4.2%。

  栽培技术要点:1. 适期早播,直播9月20~30日播种。2.五叶期定苗,亩种植密度,高肥力田块10000~15000株、中 肥田块15000~25000株、旱薄地或晚播田25000~35000万株。3.底肥足,苗肥轻,蕾薹肥早,多施有机肥,亩施1千克硼砂作底肥,并在 蕾薹期和初花期喷硼肥。4.注意防治菜青虫、蟋蟀、蝗虫、蚜虫、菌核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北,河南,陕西关中,山西运城,甘肃陇南的冬油菜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2011

  品种名称:陕油803

  选育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品种来源:ZS09A´SH11

  特征特性:甘 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243.6天。苗期半直立,叶片裂叶型,叶缘锯齿状,顶叶大而圆、无 蜡粉,少刺毛,叶脉明显。花瓣黄色,长度中等,较宽,侧叠状,籽粒黑褐色。株高166.5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8.8个,单株有效角果数329.4个,每 角粒数21.54粒,千粒重3.13克。菌核病发病率7.48%,病指4.93,病毒病发病率0.29%,病指1.40,低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芥酸含 量0.05%,饼粕硫苷含量24.22微摩尔/克,含油量41.32%。

  产量表现:2010~2011 年度参加黄淮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30.6千克,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 8.2%;2011~2012年度续试,平均亩产218.5千克,比秦优7号增产7.1%;两年平均亩产224.6千克,比对照增产 7.6%,2011~2012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00.7千克,比秦优7号增产4.9%。

  栽培技术要点:1. 黄淮区9月5~10日播种育苗,苗龄30~35天,10月上中旬移栽;直播9月15~20日播种,亩播种量 0.3千克左右。2.亩种植密度,育苗移栽8000株左右、直播10000~12000株。3.施足底肥,大田亩底施复合肥20~25千克、尿素10千 克、硼砂1千克左右。4.直播田2~3片真叶时间苗,5叶期定苗,冬前苗龄应达到10~12片叶,结合中耕进行壅土,越冬期前12月下旬冬灌;育苗移栽田 栽后当天施定根肥水。5.注意防治跳甲、菜青虫、蚜虫、茎象甲、菌核病等病虫害。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2012

  品种名称:陕油107

  品种来源:Z066A×1039C

  特征特性:甘 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243.7天,与对照秦优7号相当。幼苗半直立,叶绿色,裂叶3~4 对,叶缘波状,叶片无蜡粉、少刺毛。花瓣圆形,黄色,侧叠,籽粒褐色,圆形。株高150厘米,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8.2个,单株有效角果数 305个,每角粒数23粒,千粒重3.53克。菌核病发病率9.57%,病指6.96,病毒病发病率0.20%,病指0.19,中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 芥酸含量0.1%,饼粕硫苷含量17.42微摩尔/克,含油量42.53%。

  产量表现:2010~2011 年度参加黄淮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22.9千克,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 4.4%;2011~2012年度续试,平均亩产222.1千克,比秦优7号增产6.0%;两年平均亩产222.5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 5.2%;2011~2012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02.6千克,比秦优7号增产5.9%。

  栽培技术要点:1. 黄淮区育苗移栽,9月5~10日播种,苗龄30~35天,10月上中旬移栽;直播9月15~25日播种,亩播 种量0.4~0.5千克。根据气温情况可适时晚播,忌播种过早。2.育苗移栽亩密度8000~10000株、直播10000~12000株。3.大田亩施 复合肥40~50千克、尿素8千克、硼砂1千克左右作底肥。4.直播田2片真叶时间苗,5叶期定苗,冬前苗龄应达到10~12片叶,结合中耕进行壅土,越 冬期前12月下旬及时冬灌;育苗移栽田栽后当天施定根肥水。#p#分页标题#e#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2013

  品种名称:秦荣3号

  选育单位: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YD105A×Cy800

  特征特性:甘 蓝型弱冬性化学诱导雄性不育两系杂交种。全生育期243天,比对照秦优7号早熟1天。子叶肾脏型,裂叶型,叶绿色, 叶缘近齿状,茎秆微紫,角果微紫色,籽粒黄褐色。株高137.8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9.16个,单株有效角果数283.0个,每角粒数23.5粒,千粒 重3.17克,菌核病发病率16.0%,病指13.64,病毒病发病率1.7%,病指1.55,低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芥酸含量0.1%,饼粕硫苷含量 20.31微摩尔/克,含油量48.26%。

  产量表现:2010~2011年度参加黄淮区油菜品 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 201.0千克,比对照秦优7号减产5.7%;平均亩产 油量97.27千克,比对照增产5.4%;2011~2012年度续试,平均亩产200.1千克,比秦优7号减产4.5%;平均亩产油量96.31千克, 比对照增产5.7%。两年平均亩产200.6千克,比对照品种减产5.1%;亩产油量96.79千克,比对照增产5.5%;2011~2012年度生产试 验,平均亩产185.2千克,比秦优7号减产3.2%。

  栽培技术要点:1.黄淮区9月中下旬播 种,直播亩用种量 0.2~0.25千克,育苗移栽亩用种量0.1千克。2.亩种植密度,肥 地10000~12000株、旱地13000~15000株。3.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施好硼肥。4.注意防冻保苗,5~6叶期喷施多效唑,11月中下 旬结合中耕培土雍根,防冻害。5.注意防治蟋蟀、茎象甲、菌核病等病虫害。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2014

  品种名称:青杂10号

  选育单位: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春油菜研究所

  品种来源:900A×1231R

  特征特性:甘 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185.4天。幼苗半直立,缩茎叶为浅裂、绿色,叶脉白色,叶柄长,叶 缘锯齿状,蜡粉少,苔茎叶绿色、披针形、半抱茎,叶片无刺毛,花黄色,籽粒黑褐色。株高168.8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5.62个,单株有效角果数 212.0个,每角粒数20.08粒,千粒重3.43克,菌核病发病率4.81%,病指3.45;病毒病发病率和病指均为0,中感菌核病,抗倒性强。芥酸 含量0.15%,饼粕硫苷含量20.55微摩尔/克,含油量41.51%。

  产量表现:2010~2011年参加国家冬油菜早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18.8千克,2011~2012年续试,平均亩产168.1千克,两年平均亩产143.4千克;2011~201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15.3千克。

  栽培技术要点:1. 直播10月下旬到11月上旬播种,亩播种量0.25~0.30千克,亩密度15000~25000株。2.注 重氮、磷、钾肥平衡施用,施足底肥,早施追肥,培育壮苗,亩用硼砂1.0~1.5千克作基肥。3.早匀苗、早定苗,及时进行中耕除草。4.注意防治霜霉 病、菜青虫、蚜虫、菌核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西南部,湖南南部,广西北部,福建北部,贵州西部,云南东部作早熟品种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2015

  品种名称:青杂11号

  品种来源:105A×1186R

  特征特性:甘 蓝型春性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95~140天,与对照青杂2号相当。幼苗半直立,叶深绿色,裂 叶2~3对,叶缘波状,蜡粉少,无刺毛。花瓣黄色,花冠椭圆形,花瓣侧叠。平均株高178.5厘米,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5.19个,单株有效角 果数206.4个,每角粒数26.7个,千粒重3.82克。菌核病田间发病率15.98%,病指8.70,低感菌核病,抗倒伏。芥酸含量0.05%,饼粕 硫苷含量19.51微摩尔/克,含油量48.97%。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国家春油菜晚熟组 区域试验,平均亩产油量140.5千克,比对照青杂2号增产10.8%,2009年续 试,平均亩产油量125.6千克,比青杂2号增产9.0%,两年平均亩产油量133.1千克,比对照增产9.9%;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油量 102.3千克,比青杂2号增产10.1%。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早播,青海、甘肃3月下旬至4 月中旬播种,内蒙古、新疆4月中旬至5月中旬播种,条播,播种深度3~4厘 米,亩播种量0.35~0.5千克。2.亩种植密度,青海、甘肃15000~25000株,内蒙古、新疆35000~50000株。3.亩施磷酸二胺20 千克、尿素10~13千克。4.及时防治跳甲、茎象甲、小菜蛾、角野螟等病虫害。#p#分页标题#e#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青海、甘肃低海拔区及内蒙古、新疆春油菜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2016

  品种名称:赣油杂6号

  选育单位:江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G5034AB×浙油5002

  省级审定情况:2011年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甘 蓝型半冬性隐性核不育两系杂交种。全生育期217天,比对照中油杂2号晚熟1天。苗期半直立,叶深绿色,有蜡粉,叶 片长度中等,裂叶深,叶脉明显,叶缘波状。花瓣黄色,侧叠状,籽粒棕黄色。平均株高168厘米,上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7.9个,单株有效角果数 255.5个,每角粒数20.2粒,千粒重3.64克。菌核病发病率8.90%,病指6.36,病毒病发病率0.84%,病指0.67,低感菌核病。抗倒 性较强。芥酸含量0.1%,饼粕硫苷含量17.56微摩尔/克,含油量45.72%。

  产量表现:2009~2010 年度参加长江中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油量74.59千克,比对照中油杂2 号增产12.2%。2010~2011年度续试,平均亩产油量82.32千克,比中油杂2号增产9.4%,两年区试平均亩产油量78.41千克,比对照增 产10.7%,2010~2011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50.9千克,比对照中油杂2号减产0.64%。

  栽培技术要点:1. 适时早播,长江中游地区育苗移栽9月上中旬播种,培育壮苗,苗龄30天左右,10月中下旬移栽;直播9月下旬 至10月下旬播种,亩用种量0.2~0.4千克。2.中等肥力水平条件下,亩种植密度育苗移栽8000~10000株、直播15000~20000株。 3.重施底肥,亩施复合肥30~35千克、磷肥25千克、硼砂1千克,注意氮、磷、钾配比施肥,亩追施尿素4千克;底施或苔期喷施0.2%硼肥。4.注意 防治菌核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湖北、湖南、江西油菜区种植。

打赏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