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正文

河南:小农水支撑“大粮仓”

2013-01-29

  河南省内乡县余关乡东孙沟村五组村民孙敬义今年浇地不用愁了,因为国家投资修建的地埋管通到了田边。“往年打磨岗灌区的水只能放到东王庄村,我们村和下游几个村只好望水兴叹,现在用水又快又方便。”

  作为中央财政支持的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近年来内乡共投资6300多万元,完成灌区渠系配套改造487公里,新增旱涝保收面积7.2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1万亩,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2009年以来,中央财政共安排河南省4批88个县(市、区)实施重点县建设。其中2009—2011年,累计投入财政资金29亿元,在全省范围内先后实施了三批共计67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2012年新增第四批21个重点县,总投资6亿元,目前项目工程建设正在紧张而有序的推进中。

  据统计,通过3年建设实施,全省重点县共新增灌溉面积254万亩,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337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52万亩,新增节水能力1.98亿立方米,新增粮食生产能力56万吨。

  “河南是中国的‘大粮仓’,小农水重点县的建设实施,实现了资金集中、项目集中和资源整合,从根本上解决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长期以来投入少、项目散、成效差的问题,加快了农田水利建设的步伐。”河南省水利厅农水处处长黄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科学布局 绩效考评

  河南作为农业大省,158个县市区绝大部分是粮食产区,如何选定小农水重点县,保证资金使用效益?

  “从布局上说,这两年我们的小农水项目全部放在95个属于粮食生产核心区的市县中安排。”黄明说。

  接下来,在这些产粮大县中,为优选出效益最高的项目,河南省采取了竞争立项、公开评选的遴选方式,实行县级申报、资格审定、专家评审、公开陈述、现场打分、全省公示,使项目产生程序更加规范、资金分配过程更加透明,有效提高了财政资金的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

  对重点县的建设情况,省里每年还要进行绩效评价,根据考核结果实行动态调整。

  河南省财政厅农业处处长郑新建介绍,从2009年开始,河南省建立了绩效考评机制,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办法,从工程建设、组织领导、资金管理、资金整合、档案资料及项目成效等10余项,对小农水重点县实行绩效考评。

  同时,根据考评结果,对重点县实行动态管理,对绩效考评不合格的县,取消重点县资格;对资金使用不规范、工作任务完成差、未能达到建设目标的重点县,省级给予其扣减100万元—300万元资金规模的处罚;对绩效考评名列前茅的重点县省级给予其100万元—300万元资金规模的奖励。

  “2010年,有两个县被扣减了100万元—300万元,引起震动。”郑新建说。

  而位于豫北的产粮大县滑县是绩效评价中获得优秀的五个县之一。

  作为全省第一批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之一,3年来,滑县累计投入建设资金6420.9万元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同时整合支农项目资金2280万元,极大提高了全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7万亩,年新增供水能力900万立方米,新增粮食生产能力366.8万公斤,使沟渠沿线300多个村受益,农民人均实现增收500元左右。

  黄明说,通过建立绩效考评机制,优胜劣汰,增强了重点县的竞争意识,改变了过去“只跑项目、不抓管理,只要资金、不顾成效”的做法,实现了由一般监管向绩效考评转变,形成了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整合资金 形成合力

  “正常年景还不明显,可2009年那一年老天爷连续干旱5个月,俺们收成不仅没有减,打的粮食还多收了400多块钱!”邓州市腰店乡大房营村农民房保同对记者说。

  那一年,腰店农田水利示范园区内,小麦平均单产1032斤,比全市高322.6斤,增幅达45%,其中高产创建攻关田亩产1300斤。

  邓州市水利局副局长王会鹏介绍,2009年,邓州市被省政府确定为第一批小农水建设重点县。市里按照“性质不变、渠道不乱、各负其责、各计其功”的原则,积极整合水利、国土、农综、交通、农业等12个部门的项目,4年累计整合资金近12亿元,建成了桑庄、腰店等6个总面积达52万亩的高效农业示范园区。

  如今,这些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区内已实现路通、渠连、田成方、林成网、旱能浇、涝能排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格局;种植模式实现了“六统一”,即:统一机耕、统一测土配方、统一施肥、统一供种、统一播种、统一病虫害防治。

  谈起小农水给当地带来的实惠,邓州市李庄居委会党支部书记李明旭如数家珍:“小农水工程一搞,用电方便了,吃水安全了,机井配套了,低洼土地能排水了……”

  2011年7月,河南省农田水利项目资金整合工作会议在邓州市召开。邓州市以小农水为依托,大整合、大建设、大发展的农建做法在全省推广。

  黄明告诉记者,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渠道较多、资金使用分散,影响了建设整体成效。针对这一问题,近年来,河南省将统筹整合农田水利建设资金作为当前涉农资金整合的重点,积极探索支农资金整合新路子,努力促进形成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合力。

  2011年,河南省7部门联合出台了意见,省级层面要求全面整合发改、国土、水利、农业、林业、电力等部门的涉水资金,建立农田水利项目投入新机制、运作新方式、管理新形式。

  “此外,要求在项目县以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为引导,积极整合各项涉农建设资金,提高小农水重点县建设规模和建设范围。全省67个重点县全部制定了资金整合方案,资金整合措施更多、整合力度更大、整合程度更深,重点县建设三年整合资金规模达19.7亿元。”黄明说。

  郑新建介绍,省级财政通过部门预算安排、财政转移支付、用好土地出让收益等措施不断加大对重点县建设的投入力度,省级财政投入逐年大幅增加,2009年省级财政投入占中央财政投入的30%,2010年达到75%,2011年达到1∶1。截止到目前,第一批重点县三年建设任务和第二批重点县两年建设任务已经全部完成,总投资完成21.9亿元。

  创新机制 加强管护

  目前,河南省已建成各类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近200万处,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所有者主体缺位、管护责任不明、老化失修、经营管理不善、效益衰减等问题日益突出。

  “为保证重点县项目工程建一处、成一处、发挥效益一处,河南把建后管护作为重点县建设的重要环节来抓。”黄明介绍,一是从加强工程管护入手,省政府出台意见,要求认真落实各项运行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已建成工程所有权、使用权,落实经营权,强化管护主体责任和水利行政主管部门管理责任,保证工程良性运行、长期发挥效益。二是积极探索在乡镇水利站指导下的农民用水户全过程参与重点县工程建设与管理的工作机制,努力解决工程建、管、用脱节的问题。目前,全省已有138个县(市、区)成立乡镇水利服务机构,为进一步开展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管护工作提供了有效保障。

  在省里规定的基础上,一些项目县也在管护体制机制上进行了探索。

  如鲁山县,在管理体制建设方面,成立鲁山县农田灌溉管理办公室,配备专管人员5名,负责全县农田灌溉工程的建档和协调、管理工作;农田灌溉工程较多的部分乡镇成立农田灌溉工程管理站,管理站配有3名专职人员。

  新郑市为解决“最后1公里”的管护问题,实行“六护一站”管理体制:护井渠,护道路,护林木,护村庄,护电力,护土地;建立综合性的管护服务站。村村配有“六护员”,乡乡建有管护站,并制定了管护办法,明确了管护责任,落实了人员工资待遇。目前,新郑市有“六护员”1500名,每村3—5名,政府以购买公益性岗位的形式招聘“六护员”,每人月工资600元,资金全部由财政负担。

  郸城县以村为单位成立农民用水协会,协会对小型水利工程通过租赁、承包等形式落实工程管护责任人,签订管护合同,并制定管理制度、收费制度、小型水利工程保养维修制度等,确保小型水利工程设施正常运行。

  财政监督 全程护航

  2012年下半年,河南省财政厅监督检查局组织六个监督检查处,历时近三个月,通过查看账簿凭证、审核项目资料、实地勘查项目现场、走访群众等形式,对全省32个小农水重点县的57个项目的资金使用、项目建设以及管理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并将检查情况作为对全省2011年小农水重点县建设项目的绩效考评的重要内容。

  河南省财政厅监督局局长岳文华告诉记者,从检查情况看,全省小农水重点县建设资金管理水平明显提高,资金整合力度逐步加大,工程建设质量显著提升,项目区水利设施条件得到明显改善,项目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正在初步显现。

  为切实加强资金管理,河南省财政厅努力践行大监督格局,积极推进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动态监督,把小农水专项资金检查常态化,为重点县建设保驾护航。

  郸城县财政局局长赵天文介绍,为把小农水工程打造成“样板工程”和“精品工程”,郸城县严格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财政报账制等“四制”管理。项目实施过程中,在涉及项目的村庄聘请了多名责任心强的群众及村干部担任农民义务监督员,成为名副其实专门为工程“挑刺儿”的监工。

  在小农水工程建设中,河南省各地积极探索和实施“民办公助、以奖代补”的方法支持农田水利建设。如宁陵县,每新打一眼机井政府奖补2000元,每修复一眼旧井奖补500元。对群众筹资投劳参与的机井建设,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极大地激发农民群众的打井积极性。

  小农水,大功劳。目前,河南全省有效灌溉面积已达7621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70%,其中旱涝保收田6077万亩,占全国的1/5;2012年累计抗旱灌溉7246万亩次,为夏粮“十连增”和确保全年粮食丰收再立新功。

打赏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