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经常有人问我,“为什么大白菜在产地价格那么便宜而在北京市场上价格又那么贵?”
关于这个问题,这几天我也谈过了很多次。原本想在这里细说一下,刚刚看到郑风田老师发表了一篇《城里为何难买便宜大白菜》的博客,已经较为细致的回答了这个问题。我的观点和郑风田老师的观点一致,就不在这里详细说了。
但我又想说另一个问题,也是我这几天跑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包括便利店)观察消费者行为后的一点思考。
之所以跑到不同的市场上去观察,就是想弄清楚大白菜从产地到零售,其价格是怎么形成的。总体来说,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形成是其从产地经历了各中间环节的成本与利润加总之后的结果,以获利为目的的中间环节越多,最终的市场价格也就越高。当然,在同一产地、同一批次大白菜的供应链各环节中,由于不同主体的运营成本不同和目标利润不同,最终也造成了该产地、该批次的大白菜不同零售渠道上的市场价格有一定差异。
由于我国的生鲜农产品采后预处理以及流通中的冷链物流还不完善,因此生鲜农产品从采后直到零售的各个供应链环节中存在着较大的损耗,这个损耗,也是成本,也是要计入最终的价格中。
但是,值得重视的还有另外一个损耗,即发生在消费者购买环节的损耗。
在超市里,我和一些消费者聊天,笑说现如今的消费者在大白菜的购买方面,人人都喜欢做个年羹尧、个个都喜欢买个白菜心。在一些超市白菜摊位前,消费者不忘热情的层层扒掉白菜帮子,更有甚者扒完撂下不买,下一个顾客来了还得继续扒拉。
扒白菜帮子的习惯,可能是由于消费者觉着帮子不好吃,也可能是担心白菜的质量安全问题,扒掉的越多、留下的那些可能更安全一些。
我粗略的估算了一下,这棵可怜的大白菜,从山东产地运到北京的市场,历经了环环损耗,到达超市后又经过消费者的层层扒皮,毫不夸张的说实则是经历了一次“减肥运动”――1棵大白菜从菜地里采摘后为4Kg,逐步被“减肥”到了2.5kg。也就是说1棵大白菜在到达消费者手中,竟然损耗了37.5%!
损耗的原因可能是多样的,比如物流运输中造成的损耗等。但是,大白菜却又不同于其他生鲜农产品,它的被“减肥”主要来自“人工瘦身”:1棵4Kg的大白菜,农民采摘后要扒掉大约0.5kg的帮子;收购后再经粗包装的过程中,大约被扒掉0.3kg;在流通中,大约损耗掉了0.2kg;到达超市后,这棵4kg的大白菜就剩下3kg左右了;然后,再经消费者的这样一扒,被扒掉0.5kg之后这棵大白菜的重量就从最初的4kg到了2.5kg!
若按访谈中的这个情况来看,就需要注意消费环节的人为损耗对整个大白菜损耗的贡献了:消费者偏好于挑拣、喜欢扒白菜帮子的消费行为,大体上为1棵大白菜的“减肥”贡献了1/3的力量!
在考察中了解到,一些超市任大白菜被消费者“白”扒,实际是一种市场营销的策略,因为消费者有这样的偏好。
但是,“白”扒并不等于“白”买,并不等于消费者不为扒掉的这些白菜帮子买单。商家是要考虑利润的,大白菜不会这样白白的被“减肥”,最终羊毛要出在羊身上――超市在制定大白菜价格的过程中,已经考虑这些白菜帮子的浪费,因而在这些超市里,大白菜的价格要高一些,这就是在超市里消费者对“产地那么便宜为啥超市还卖的这么贵”感叹的一种答案!
因而,应该注意降低我国过生鲜农产品的损耗问题。在这个案例中,整个大白菜在其供应链中的损耗程度比较严重。损耗掉的白菜若不做他用,则实际上1棵大白菜经由供应链白白浪费了0.225元的损失(注:产地1棵大白菜按4kg计算,收购价按0.15元/kg计算,那么一颗大白菜在产地的价值就是0.60元,一共损耗了1.5kg则按产地价算则损失了0.225元)。假如没有这部分损失,那么消费者购买1棵大白菜就可节约0.225元哦~~~
在跑完、聊完之后,也有了这样一个感受:消费者的挑拣行为部分程度的造成了大白菜贵买,消费者也为自己的浪费行为而买了不该买的单。
假如那0.5kg大白菜帮子没被消费者所扒掉,消费者实际上在购买1棵大白菜时可以节约0.075元,假如这些被扒掉的菜帮子仍然可以食用的话,那么消费者的这种行为实际上为1棵大白菜白白多支付了0.075元。
换个角度来看,现在市场上0.80元/kg的白菜,实际上与产地所说的那个大白菜根本就不是同一棵白菜。产地的大白菜1棵4kg,而消费者手中的是2.5kg一棵,那么大家普遍觉的“大白菜产地便宜销地贵”的这个又该如何算呢?
在农夫看来,若改变消费者的扒白菜行为,那么消费者现在超市里花了2元购买了1棵2.5kg的大白菜,则至少实际上可以购买到1棵3kg的大白菜,那么他所面临的大白菜价格应该是0.67元/kg而不是0.80元/kg,也就是说,实际上我们为我们的消费行为在大白菜的消费上额外的支出了0.13元/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