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系统化的信息监测统计制度,搞准“数”的问题,是发挥市场功能的基础。
逐步建立完善鲜活及小宗农产品市场分析预警制度,做好产销形势研判。
只有生产者懂经营、会经营,农产品市场才会更加成熟,市场的波动才会减少。
近年来,在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等政策支撑下,我国粮油价格基本稳定,但以大白菜为代表的部分鲜活农产品和葱姜蒜为代表的小宗农产品价格“暴涨暴跌”频现,对产业健康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产生了不利影响。构建促进鲜活及小宗农产品市场稳定的长效机制,需要统筹考虑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重点要抓好“五项基础制度”。
一是信息监测统计制度。鲜活及小宗农产品品种规格多,目前各部门信息采集统计的覆盖不全面、口径不一致,在上市旺季“各种信息满天飞”,导致农民无所适从。建立系统化的信息监测统计制度,搞准“数”的问题,是发挥市场功能的基础,也是政府科学调控的基础。从监测环节来看,要覆盖生产、批发、零售不同环节;从监测内容看,要监测生产、消费、进出口、库存、价格及交易量、成本收益6个核心指标;从采集规范看,要建立权威、统一的信息采集标准,实现各行业各部门数据的可比性、可用性。
二是市场分析预警制度。当前各地对鲜活及小宗农产品市场运行各个层面都缺乏持续跟踪研究,对“结构性、季节性、区域性”供求失衡缺乏预判,只能一次又一次地“临时抱佛脚”应对暴涨暴跌。要逐步建立完善鲜活及小宗农产品市场分析预警制度,做好产销形势研判,及时发出预警信号。在队伍建设上,依托主产区地方政府及行业协会建立重要品种分析师队伍;在分析内容上,要做好供求预测、趋势评估、产销进度跟踪、成本收益分析等工作,探索建立分品种、分区域的供需平衡表制度。
三是市场运行调控制度。要借鉴国际经验,抓生产更要干预产销平衡,从保护农民积极性、稳定生产能力入手,建立完善鲜活及小宗农产品市场运行调控制度。要探索建立市场调控目录制度,把大白菜、萝卜等大宗蔬菜品种及葱姜蒜等社会关注程度高的小宗农产品纳入调控目录,明确价格干预措施和启动机制。特别是要充分发挥价格调节基金的作用,在市场价格跌破成本价时,政府适时启动收储、运销、储藏等应急措施并给予农民合理补贴,促进均衡上市,减缓价格异常波动对农民生产造成的冲击。要根据大中城市鲜活农产品消费情况,确定重点品种最低保有量,提高大中城市农产品自给能力。
四是市场信息服务制度。农产品产销各环节的信息不对称,涉农信息农民“看不见、听不懂、用不上”,是导致盲目跟风种植的根本原因。要尽快探索建立面向主产区农户提供定向信息服务的生产者信息服务系统,采集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及商务、气象等部门信息,经过加工处理后及时推送入户,让生产者“明明白白种地”。同时,要建立全国性的鲜活及小宗农产品信息统一发布平台,统一发布鲜活及小宗农产品生产、市场和价格信息,逐步形成重大信息权威发布制度,创造信息公开、透明的市场环境。
五是生产者经营能力培育制度。现在农民只是被定位于“生产者”,是市场风险的被动接受者。在农产品市场,生产者经营能力与市场化不匹配是导致“菜贱伤农”频繁重演的重要原因之一。只有作为市场供应一方的生产者懂经营、会经营,农产品市场才会更加成熟,市场的波动才会减少。按照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要求,应加快制定生产者经营能力提升规划,整合各方资源,进一步加大农村经营型实用人才的培训力度,重点要提升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经纪人这三类生产者获取信息、树立品牌、直销配送和田头窖储等四方面经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