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神木县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南部乡镇进城务工的农民逐年增多,他们的生活也随着进城的脚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在麻家塔办事处西沙农民工特色农业小区里的农民工刘爱萍,就是进城后由农民转变成“市民”的典型。
今年43岁的刘爱萍来自神木县万镇西豆峪村,和父辈一样继承了传统职业——务农。1984年,只字不识的刘爱萍和毛虎虎结为连理。婚后的日子很拮据,夫妻二人仅靠7株枣树维持生计,辛苦一年仅有300元的收入。为了让小日子过得宽裕些,刘爱萍夫妇开始大力种植枣树,到2006年,她家的枣树从最初的7株发展到2400多株,年收入也从300元增加到5万元左右。
在小农之家,夫妻两人辛勤劳作,赡养老人,抚养孩子,日子平静而幸福。但是种植枣树也有很大的风险,收入并不稳定。
2007年,村里多数人已外出打工,刘爱萍夫妇并没有随着大流走,而是将村里外出打工户的枣树地租过来管理种植。可刘爱萍万万没有想到,天公不作美,一场持续降雨让即将丰收的红枣全部烂在了地里。辛苦了一年不但没有见到利润,反而赔了1万元。这次失败,让她对靠天吃饭的生活非常绝望,加之孩子上学问题,刘爱萍决定和村里其他人一样进城打工。
2008年初,刘爱萍全家人满怀希望踏进县城,但无一技之长的她只能去工地干体力活。一年下来,夫妻二人最多能挣4万多元,除去日常生活开销及房租,所剩无几。生活的压力让刘爱萍有了自主创业的念头,她常常想,其他人进城都干些什么?有没有适合自己的创业项目……
闲暇时,她就四处打听、留意,看有没有适合自己的项目。一次与老乡偶然碰面,她得知在麻家塔办事处西沙农民工特色农业小区里,有好多农民在那里搞种植,收入还不错。一番话让刘爱萍蠢蠢欲动,她实地多次走访后,决定在这里承包50亩土地,开始创业历程。
有了自主创业的想法,可是资金怎么办?租地、建大棚、建温室、买种子、买化肥,哪样不需要钱?这些年一家人省吃俭用才攒下2万元,但2万元怎么可能建起大棚种植蔬菜呢?就在刘爱萍觉得无望时,神木县妇联主动联系到她,给她贷了8万元的无息贷款,她又与亲戚朋友借了4万元。2009年年初,刘爱萍夫妇在麻家塔办事处西沙农民工特色农业小区承包了50亩土地,修起了1个温室、9个大棚,搞起了蔬菜种植。
“刚开始搞种植,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技术不到位,效益也不好。”刘爱萍说,虽然在农村也种植一些蔬菜供自家人吃,可现在毕竟是以种植蔬菜为生,技术稍有失误,管理稍有差错,就会血本无归。为此,刘爱萍夫妇虚心向其他种植户请教种植管理技术,还专门聘请技术顾问进行现场指导。随着种植技术的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也从2009年的2万元,提高到了现在的12万元。
在刘爱萍的黄瓜大棚里,一根根毛茸茸、开着黄花的黄瓜挂满蔓间,长势喜人。“黄瓜两天采摘一次,一年仅这个黄瓜大棚收入就有3万多元呢!”刘爱萍自豪地说,这些蔬菜让她找到了自信心。她告诉笔者,每天采摘下来的蔬菜,在当天晚上10点前必须到神木县水龙市场排队销售,有时候会一直等到次日七八点才能卖完,这意味着一个晚上都不能睡觉。虽然苦了点儿、累了点儿,但刘爱萍说自己觉得踏实、温暖。
为了进一步壮大自己的蔬菜种植基地,2010年,刘爱萍夫妇联合小区内5户种植户成立了神木县富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实现了技术指导和产、供、销一条龙的生产经营模式,有效帮助了种植户的创产与增收。
“刚开始搞种植时,只种茄子、西红柿、辣椒、小白菜、空心菜等一些普通的蔬菜,合作社成立后就开始尝试种植金水菜、小茴香、苦菊等特色蔬菜,下一步我准备继续扩大种植规模,种植更多的特色蔬菜。”刘爱萍满怀信心地告诉笔者。
在麻家塔办事处西沙农民工特色农业小区里,来自神木县南部乡镇的63户居民靠种植大棚蔬菜为生,每年每户的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他们都像刘爱萍一样,从农村走到城市,怀揣梦想开始创业,并走上了致富道路,他们种植的蔬菜也渐渐成为城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近年来,神木县南部乡镇大量的农民工举家搬迁进城居住,他们依靠县上的惠民政策搞起了第二、第三产业,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发家致富,也逐渐成为城市不可缺少的一分子,可以说实现了由农民向“市民”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