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在农村的田野中,在城市公园的花丛中,小小的蜜蜂随处可见。然而,随着环境的改变,蜜蜂正面临着生存危机。由于蜜粉源植物的减少,滥施农药、化肥、除草剂,以及转基因农作物对蜜蜂的伤害,世界上许多地方的蜜蜂正在大量消失。而我国的当家蜂种――中华蜜蜂也正处于濒危状态。
环境变迁,蜂种岌岌可危;市场大生产小,发展空间巨大
中华蜜蜂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地方蜂种,但随着20世纪初西方蜜蜂的引进和中蜂生存环境的巨大变迁,中蜂分布区和数量大量减少,农业部已将中蜂列入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
“保护和开发我国中蜂资源已成为当前紧迫任务,而西部作为我国中蜂的重要分布区,急需加大保护和开发利用度。”重庆市农委副主任王健说,作为大山区,立体的气候条件,蜜粉源植物丰富,蜂蜜更环保,品质更好,重庆中蜂产业发展具备优越条件。
除蜂蜜外,蜂胶、蜂蜡、蜂毒、蜂巢和幼虫等,均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而蜂蜜、花粉、蜂王浆、蜂胶等又是重要的滋补、营养保健品,是医药、食品、化妆品的重要原料。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蜂产品保健功能的认识也不断提高,蜂产品的消费量持续增长。目前,普通蜂蜜价格已达20~30元/公斤,而中蜂所产蜂蜜达200元/公斤以上。随着对蜂产品的进一步开发,品种也不断增加。以蜂蜡为例,国外已将蜂蜡提取物用于抗疲劳、运动型饮料等领域,而我国蜂蜡仅用于蜡染、工艺品、植物生长调节剂等。
据统计,我国蜂产品人均消费量仅0.3千克,部分城市居民和大多数农村居民基本上还没有消费蜂产品,因而蜂产品行业的发展潜力巨大。
但是中蜂产业生产经营方式较为粗放,生产基础设施简陋,产业文化水平较低,科技力量薄弱,从业农民生产年龄老化、技术落后,中蜂病虫害时有发生,规模化生产程度不高,良种化率较低。
中蜂生产很大一部分仍是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生产规模偏小,一个蜂场几十群自成体系,手工劳动,生产率低下,在这样的生产模式中,蜂产品的品质不好控制,养蜂知识和市场信息滞后。
重庆拥有30余家蜂产品加工企业,但是生产能力不高,影响较大的知名品牌较少。绝大部分中蜂蜂蜜都是以初级产品的形式在市场上销售,缺乏利用中蜂蜂蜜功效开发出高附加值的保健食品、美容制品等相关产品的精深加工技术。
政府扶持,中蜂前景明朗;立足生态,强化产业经营
养蜂是一项没有污染、不占土地、对农民增收明显的“空中产业”,加上其市场前景广阔,近年来,重庆市根据自身实际,加大了对蜂产业的扶持力度。
为了加强中蜂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重庆市目前已批准建立南川和开县两个市级中蜂保护区,建成了中蜂保种繁育场13个,采取“保种场+保种户”的发展模式,推动中蜂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与此同时,重庆市出台了《加快养蜂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将其纳入十二五畜牧业专项发展规划。重庆市鼓励蜂农成立中蜂养殖专业合作社或蜂业协会,把分散蜂农组织起来,实行统一良种,统一防疫、统一操作规范,提高生产水平,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同时,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打造蜂产业集聚园区,引导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发展。目前,全市蜂产品加工企业已达40余家。
市畜牧总站副站长王永康说,生态是重庆中蜂产业发展的重要优势。重庆市山区立体气候明显,蜜源植物品种多面积大,花期从南到北、从低山到高山相继衔接,四季蜜源花开不断,具有中蜂养殖的优势资源。重庆还利用“绿化长江,重庆行动”退耕还林还草之机,大量营造蜜源生态林。
目前,重庆市中蜂群保有量达到40.73万群,蜂蜜产量接近2万吨。预计到2015年,重庆市中蜂蜂群保有量将达45万群,建成国家级中蜂保护区1个,市级保护区4~5个,中蜂繁育场20个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