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正文

中国粮食供需紧平衡 城镇化谁来种粮受关注

2013-03-05

  新华社北京3月3日电(记者马扬 张舵 左为)62岁的老农梁淑华最近有点烦,正月过后,自己的两个儿子又要外出打工了,眼看春耕就开始了,家里的十几亩地找谁帮忙,到现在还没着落。

  尽管如今种粮收入并不算少,但城市的生活更吸引年轻人。“俩孩子都想搬到城里住,享受城市人的生活。”家住吉林省农安县龙王乡的梁淑华无奈地说。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报告显示,2002年至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平均每年增加1.35个百分点,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2096万人;到2011年底,中国城镇化率已达到51.3%,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5亿多人。

  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迅速推进,使中国粮食供需处于“紧平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快速的城镇化在消 耗大量优质耕地的同时,也使农村青壮年劳力大量外流,劳动力价格持续上涨,粮食生产后继乏人。另一方面,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和收入增加,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快 速改变,许多家庭肉类支出的比例已超过了主粮的支出,使饲料粮需求猛增。

  中国社科院近期发布的2012年《城乡一体化蓝皮书》指出,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镇和工业部门转移,劳动力已逐步成为制约粮食生产的关键因素,解决明天“谁来种粮”已是当务之急。

  近年来,政府陆续出台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将继续确保三农投入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还要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农委主任任克军表示,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是平衡农工收入和留住农业经营者的重要手段,同时,新型农民应是未来种田主体。

  “要增强种粮的吸引力,政府应采取多种措施,让种田农民‘现代化’。”倒计时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李成贵说,一方面,政府 应引导大中专毕业生投身现代农业,打造规模种地新军。另一方面,还应鼓励进城务工农民返乡当职业农民,着力培养现代农业从业者,加大培训力度,提升职业农 民素质。

  在鼓励农民种粮的同时,还需要推动农业的高效化、集约化发展。研究“三农”问题的民间机构“中国乡村建设规划设计院”院长李昌平表示,如今农民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化肥、农药使用量偏高,影响了粮食和土壤的质量,不利于农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粮食安全的内涵不仅仅是产量的安全,还包括粮食的质量安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李昌平说。

打赏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