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经 > 正文

小小泥鳅大生意 致富不忘助乡亲

2013-03-15

  走南闯北苦寻致富商机

  向先文是南津镇观音村人,90年代初,不甘于当农民的他开始尝试经商。他先在镇上开起了餐馆,后又到成都做生意,搞起了中药材批发。几年以后,他听别人介绍“做海鲜很赚钱”,于是他又北上辽宁,在丹东做起了海鲜水产养殖生意。一次偶然的机会,向先文发现市场上泥鳅很好卖,而且价格不低,于是打起了做泥鳅养殖的主意。向先文发现,泥鳅的生存能力很强,病害比很多水产都少,但是人工养殖泥鳅,从“水花苗”到“寸苗”的存活率却不足10%,这成为了制约行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向先文想赚别人赚不到的钱,就必须要突破这个技术难题,解决存活率问题。他开始着手一边查资料,一边向同行学习经验,一边自己摸索。经过几十上百次的实验之后,他终于解决了这一技术难题,把“寸苗”存活率提高到90%左右。

  但是向先文并不满足于此,他发现,只要温度低于15度,泥鳅就会钻到泥巴里面冬眠,不吃食,而且越长越小。“北方的天气条件,对养殖泥鳅不是太理想,冬天时间比较长,温度很低。”向先文先尝试在河北开设养殖基地,最终他发现,四川的气候、土壤、水质等,都非常适宜泥鳅的生长,于是向先文从去年起,把泥鳅养殖大本营安在了老家资阳南津镇观音村。

  泥鳅繁育池“名堂”多

  走进向先文的“文兴水产养殖基地”,200多亩池塘映入眼帘。村子里静悄悄的,只能偶尔听见几声鸟叫和风吹过树林的声音。向先文抓起一把饲料,轻轻地抛进池塘里,片刻间,水面上就冒起了泡泡,无数小泥鳅争先恐后地跃出水面抢食。“我们这边的泥鳅品种好,病害很少,而且水温达到10度就出来吃食,大大缩短了繁育周期。”

  “我们到繁育池看看。”向先文说,他养殖泥鳅最大的“绝招”就藏在繁育池里。“温度适宜的时候,我们就会把雌雄泥鳅捞起来打催产针,然后按照一定的比例放进这个繁育池里。”向先文指着一个池子里的塑料网介绍,泥鳅会在打针后24小时之内产卵,这个塑料网的作用就是把泥鳅产下的卵漏到繁育池里,避免被泥鳅自己吃掉。然后从泥鳅卵到“水花苗”再到寸苗,最后到“成鳅”的繁育过程就开始了。

  “养泥鳅跟喂小孩一样,要喂牛奶、蛋黄、豆浆。”向先文的介绍让记者大开眼界。

  开展免费培训帮助乡亲致富

  在向先文的养殖基地,记者看到“四川省农业大学动科院泥鳅研究示范基地”、“资阳市雁江区农村渔业实用人才培训基地”等招牌挂得满满当当。从2012年10月起,他的养殖场就开办了泥鳅养殖技术培训班,具有多年养殖经验的专家现场教授养殖户,泥鳅的病害防治、池塘处理、成鳅喂养、水质调控、饲料配比等专业的泥鳅养殖技术,“都是免费培训的,希望大家都能做好做大养殖生意,发家致富。”向先文说,每年到了4、5月份,就是泥鳅大量繁殖的时候,他请了很多周围的乡亲来帮忙,“最忙的时候,养殖场有50个工人,去年发工资都发了几十万。”

  他的“文兴水产养殖基地”目前已是西南地区生产规模最大、孵化时间最早的泥鳅种苗良种场,依托四川农大动科院良种泥鳅繁育技术,进行反季节孵化的专业泥鳅良种繁育场。年繁育幼苗能力,水花苗20亿尾左右、寸苗2亿尾左右,各种规格大苗、成鳅年产能力60万斤以上。

打赏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