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2.5亩黄瓜定植。”“12月15日浇水。”“12月28日,购买6桶冲施肥,每桶42元,产地山东寿光。”“3月12日,1.5吨黄瓜销往超市、市场。”
日前,记者在江苏省新沂市采访时发现,这里的农民有一本特殊的“农事日记”。
翻看这本“农事日记”,从农资购买、定植浇水到施肥除草、农产品质量检测,田间农事的每一个生产细节都被记录在册,连使用的化肥名称、产品销往地、产品销售价格都有据可查。当地的农民告诉记者,“农事日记”已成为了他们积累科学种植经验、掌握市场规律的好帮手。
今年32岁的徐宏选,是新沂市新安镇黄墩村村民,他家有两个蔬菜大棚,从2007年起,他开始记“农事日记”。“每天都记,棚外的天气、棚里的温湿度,干了几个小时的农活,几点通风,都在本子上写几笔。”
徐宏选告诉记者,他以前在外打工,2007年回家种菜,农活一点也不懂,就靠自己琢磨和向村里的“老把式”请教。好在他有他的“烂笔头”,丝瓜得了什么病,用了啥药,一看挺有效果,就记上一笔,明年照样做。哪个品牌的化肥不好使,也写上,第二年不用了。用过的化肥农药,什么牌子、用量多少都有记录,这些都是请教农业专家时的“证据”,方便专家对瓜果蔬菜的生长进行追溯和指导。徐宏选说,现在已经有一些年轻人回乡种地了,和过去的农民相比,新一代农民缺乏经验,但更讲效率、尊重规律,“农事日记”其实也是他们在生产实践中的学习笔记。
同村村民黄孝文通过记“农事日记”,已经成为了当地的“土专家”。不仅自家的大棚搞得“有声有色”,他还去别的镇村做技术指导。黄墩村村支书闻孟德感慨说:“靠着‘农事日记',我们农民一点一点地积累经验,掌握了科学的种植技术,能够对田间操作心中有数、合理安排,遇到常见的农事难题,不用等专家,自己就解决了。”
如今,徐宏选已经不用事无巨细地对田间管理进行记录了,因为他对生产过程各个环节已经驾轻就熟,心中早已有了一张种植技术明白纸,但是写“农事日记”的习惯还是保留了下来。
“那现在记些什么?”记者问。
“记着大棚茄子、丝瓜、黄瓜的价格,时不时能比较一下,帮助自己了解市场。”徐宏选说,和过去操心生产相比,现在他们更关心市场行情和各种果蔬价格的变化。他的“农事日记”中,每一批卖出的蔬菜的支出与收入都记录得详详细细,既方便进行成本核算,也便于调整来年种植的蔬果种类和种植规模。
从购买种子到产品上市,“农事日记”贯穿着新沂农民从种到收再到卖的全过程。而随着农民们不断掌握生产技术,“农事日记”的记录重点也悄然发生着变化。
目前,新沂市共有1500多名种植、养殖户记着“农事日记”。在新沂市骆马湖水产合作社,骆马湖水产合作社社长段夫亮说,鱼塘水温、投喂饲料、鱼药采购数量以及市场行情等,都记在“养殖日记”中,年年相比,可以从中获得经验,提高养殖水平。同时也有助于摸准市场脉搏,根据周期性规律指导生产销售,避免市场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