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加快我国农村市场经济建设步伐,让资金有序回流农村。
资金有序回流农村,一靠政策调整,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二靠农业经济转型升级。
休闲农业(当然包括乡村旅游),是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是发展现代农业经济的有效路径。休闲农业,为农业经济中的无形资产(如地理景观、山水田园风光、农耕文化、古镇民居、民俗风情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供了宽厚平台,是城乡统筹发展、城市支持乡村的有效途径,是欢乐中实现城乡财富转移、农业产业转型、增加农民收入和实现绿色GDP的极佳路径。
一、发展休闲农业意义深远
1、休闲农业是产业结构中的朝阳产业。
经济进一步增长,要求产业结构必须调整升级。而休闲农业碳排量低、绿色环保可持续性强,是朝阳产业。发展休闲农业,符合“两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农业发展理念,利于“两型”社会建设。
“两型”农业生产体系是建设“两型”社会的源头,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重大战略举措。目标是经济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和自然社会发展协调同步,“以最小的资源环境成本,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世界经济历程表明,GDP超过1000美元后,居民的需求结构开始转变。专家预测,到2030年,全世界80%以上的人,将视休闲旅游为生活必需品。目前,我国除“带薪休假”外,工薪阶层每年享有的法定节假日有114天,这就从时间上为休闲消费创造了重要条件。北京乡村旅游收入,每年增长25%以上预示,未来中国不仅是现代农业大国,也是旅游大国,更是农业休闲旅游大国。
2、要保证经济持续增长,必须充分利用国内市场。
理论研究和历史经验都表明,大国的生产规模扩张主要是建立在国内市场总体规模扩张基础之上的。
在投入受限、出口受制的条件下,潜力巨大的国内消费市场,是一主动权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有效通道,能较有效地避免因外部环境摩擦可能造成的经济回落或停滞。
3、提升农村消费水平的空间十分巨大。
现在我国内需特别是农村市场消费严重不足,其根本原因是存在着低收入、低水平养老保障、低层次医疗保障、高昂的子女就学费用等消费障碍。
“高收入者消费意愿不足,低收入者消费能力不足”,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必须解决好的问题。而低收入群体又主要分布在农村。专家们预测,到2031年,我国人口可能达到15亿,城镇化率达到70%。即使这样,在农村也还有4亿5千万人口。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的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只有5919元。这说明,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村消费水平的空间十分巨大。
增加农民收入,有许多路径选择。“减少农民”,受制于城市化发展水平。“土地集中”的实际效果,受制于农业人口转移。否则,只是农业内部的利益分配变动。大幅“提高农产品价格”,受制于城镇低收入群体生活影响度。增大“对农补贴”,受制于政府财力统筹安排。……惟有休闲农业这种增加农民收入的方式,既是现代农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又是城市(市民)反哺农业(农村)有效形式。而且运行得好,不仅力度大于上述各种形式,还基本没有“负作用”,是充满欢乐的甜蜜事业。
二、休闲农业是统筹城乡发展、城市支持乡村的宽泛平台
“三农”问题,实质上是乡村经济的转型,重点是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城乡一体化,并不是简单地把农村建设为城市,而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转型的系统工程,所有这些都要借助经济发展状况来反映。
休闲农业是阻止农业衰退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休闲农业的最大特点是有别于城市风貌的“乡土性”,它以和谐发展的理念,不仅取得农作、农事、农活与生产、生活、生态的协调,而且为城乡要素互动、城市支持乡村、科技和资本注入农业,为农业实现现代产业化提供了宽泛的平台。
久居城市的人们,渴望自然风光抚慰心灵。“北大教师退隐深山”,不只是城里人想或能不能回归田园的问题,实际隐含着一个城乡怎样互动的问题。
城乡良性互动,就是城乡要素合理“双向流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要过上和谐宁静的生活,不是逃避现实或凭借权力或凭借资财“抢占先机”所能实现的。尽管有人可以远离喧嚣的城市,在深山寻找到“世外桃源”,觅得一时清静,但这对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不仅没有“复制”意义,最终也难逃整个人类社会生存环境和自然社会生态环境恶化的惩罚。
乡村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农家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休闲农业,不仅将景点、景观、景区紧密联系,为农户以土地、房屋、农机(具)、劳力、资本等要素参与合作入股,实现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进入景区经营发展创造了条件,而且还可吸纳城市资本、科技等要素投入,利于培育新型农民和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经营休闲农业,客观要求以工业化的专业分工形式,这也为农民自愿合作提供了路径。
发展的同时,要特别注意保护和合理利用那些不可再造的自然遗产资源。要充分发挥乡村间不同的比较优势和传统优势,突出特色产业。
三、休闲农业是发展农业经济和壮大集体经济的有效措施
“(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日:‘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荀子)
依靠群体的力量,人类走出了洪荒战胜了自然,成为地球的主宰,逐步走向现代文明。
小农经济,农业剩余十分有限。传统农耕社会维持农村社区的小农思想,单户农民自身不能解决的问题,主要依赖村落庞大的人情网络。
分散的个体,能力有限,个人的生命力更有限。不管农业发展还是工业发展,都要组成集体,形成规模才能长远发展,科学发展。
考察一些集体经济发展较好的村庄会发现:村庄经济发展,一靠有一个大公无私开拓进取的领导班子,带领全体村民脱贫致富;二靠紧跟国家经济发展形势,抓住机遇发展本地经济;三靠因地制宜,科学配置当地的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四靠生态和谐,走持续发展道路。
据此,股份合作应是发展集体经济的有效路径选择。不仅农民甚至市民,都可以选择以土地、农机、资本、资金、技艺、劳力等不同的生产要素入股。股份合作既可较有效地保护农民的合法合理权益,又可能达到城乡生产要素“双向流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目的,既灵活可操作性也强。休闲农业正好开辟出这么条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的有效路径。但要注意的是,必须把外资股份限定在可控范围,这是出于国家经济命脉方面的考虑。
四、因地自宜发展休闲农业是农民增收的现实有效途径
因地制宜发展民营企业,对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建设和谐社会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研究发现,每千人口小企业多的国家和地区,公民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就高;服务业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较小。“据测算,一个年接待游客10万人的休闲农庄,可实现营业收入1000万元以上,直接和间接吸纳300多农民就业,可带动500多户农户增收”。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不可多得的资源、能产生源源不断的经济效益。“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2011年国庆期间,笔者在桂林阳朔一带考察,“黄金周7天,阳朔县共接待中外游客85.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8亿元”。而笔者所在的同纬度县市,不仅面积大而且人口多几倍,2010年全年财政总收入达到8.2亿元还着实庆贺了一番。(数据来源为当地政府网)
发达的农业经济,是农民增收的内在因子。升级后的创意型、观光型休闲农业,以科技为手段,将文化等创意元素巧妙地融入休闲农业中,不仅有效地延长了产业链,还大幅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能更好地实现“生态经济共赢、人文景观相融、城乡良性互动”。
五、县域经济要发展,必须重视村庄经济的发展
“天下之治始于县”。国家经济要发展,必须首先发展好县域经济。县域经济要发展,必须重视村庄经济的发展。
村庄经济,尤如县域经济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是县域经济的细胞。我国许多乡村古镇,发展乡村旅游类的第三产业,如历史名居、田园观光、特色种养体验、风情考察、手工艺制作欣赏等,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只要深入挖掘,各地都能找到具有自身优势的资源。以休闲农业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是在村域(或联村小区域)范围内,以村(小区域)为基本单位,按照市场需求,充分利用村域内的资源优势、传统优势和区位优势,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因地制宜,自力更生,整合各类资源要素,把“优势”变为“特色”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
我国经济发展的短板是农村相对贫穷。村庄经济发展了,县域经济就有坚实基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就能补齐。
自然村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双向选择的结果。庭院经济是我国传统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户庭院是人与生物共生、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并存的特殊生态系统;又是人类文明与物质生产并存,物质和能量高度富集的特殊区域。
“小农家庭和农村社区因内部人力资本、土地资本的多样化组合,具内部化解外部市场风险的内部机制,即所谓‘农户理性’和‘村社理性’”。(据董筱丹等:《城乡统筹与中国发展的可持续性》)我以为,在重视“三农”作为经济危机“软着落”载体和社会“稳定器”的作用时,应特别看到“农户理性”和“村社理性”,正是中国特色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在中国经济资本化进程中,所具“稳定器”作用的成功展示。
发展休闲农业,是在现有农业经济的基础上,提升与再造小农经济,为建设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开辟通道。这样的路径选择,有利于农村各种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有利于农民收入的较快提高,有利于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有利于巩固和壮大集体经济,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与发展,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
六、传统农耕文化,为人类社会留下了丰富的宝贵文化财富
现代社会发展,遇到许多难于克服的问题。“求助于洋,不如求助于野”。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始终没有中断、连续五千多年发展至今的文明,我国传统农耕文化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颗灿烂明珠。
无论是村镇还是城市,在自然发展过程中,都有着深厚的地域文化沉淀,形成了自身特色,蕴藏了灵气。地域文化,是区域经济最有效最具灵气的名片。文化就是价值。价值观决定“生产什么,怎么生产,为谁生产”。
传统农耕文化孕育了现代企业文化。如果把传统农耕也看作是代代相传的一种企业的话,那么,农事耕种是一种传世最久的企业。
中国传统农业长盛不衰的秘密在于用地养地、“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无废弃物运作”,“以最小的资源环境成本,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农业生产必须诚实经营: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耕种耕种,既要耕又要种,不但要循自然规律去耕,还得依市场经济规律去种。尽管原始,但体现了人类活动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社会需求合拍。
传统农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农事活动与时令节气紧密配合,春种夏耕秋收冬藏,积谷备荒,未雨绸缪,敬畏自然天人合一,讲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男耕女织,老安少怀,小桥流水式的美景壮图引得仙女也下凡来。
休闲农业让游客“观景可觉自然之亲,悟理可感天地之灵”。在农耕文化的宁静中,人们更能“洞观沧桑世事,回望人生行止的衷乐得失”。在身心陶醉的观赏中,进一步认识和摆正“天地人三大关系”。
“中国农村的根本出路,在于文化(包括科学)上的复兴与再造”。没有文化建设,就不可能形成与新农村建设要求的组织。新农村建设,是要“把农村建设的更象农村”:建设与社会发展同步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让农村成为空气清新、环境优雅的和谐人居环境、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能与社会发展同步产生高收入者,务农成为人们羡慕留恋的职业。显见,没有组织建设,就不可能承担起组织实施新农村建设的长期艰巨工程。
结语
传统农耕长盛不衰,不仅孕育了现代文明,而且告知人们现代社会发展中的许多问题均可从传统农耕文化中寻求解决方剂。
农业是最近大自然的产业,蓝天白云、绿水青山、鸟语花香、波光涟漪、稻花飘香……,这诗情画意般的田园风光,是任何一个产业都无法相比的。休闲农业让人们有个温馨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使人“身心快乐”地工作生活。
休闲农业,可以成功地破解“经济发展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的怪圈。休闲农业“接二连三”,把农业变为快乐高效的产业、把农村变为美丽和谐的家园、把农民变为富裕而有尊严的群体,已成为拓展农业功能、拉动内需、城乡良性互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途径,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的宽厚平台。为实现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开辟出令人振奋的新途径。
休闲农业,把传统农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节约理念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为城市化进程中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城乡生产要素“双向流动”的有效平台,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指明了路径,很可能成为我国破解“三农”问题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