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速,社会经济发生巨大变化,青壮年劳动力大量离开农村,转移到二、三产业,留在农村的常被称为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农村老龄化、村庄空心化趋势日显,今后谁来种地、怎样种地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门话题。对此,我们可以从发展规律、国际经验,结合中国国情进行深入分析,以利于形成正确的认识和判断,自觉地肩负起责任,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
谁来种地――农机手已成为种地主力军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中国目前仍然是世界上总人口和农业人口最多的大国,中央始终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因此,从全局而言,中国不可能也不允许出现没人种地的情况。问题是谁来种地?
从实际分析,我国第一产业从业人员1991年达最高峰时为3.91亿人,之后随着农业机械化发展逐渐降到2012年约2.55亿人,21年减少了1.36亿人,总量约减少35%。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重从1991年59.7%降到2012年约33.3%,下降26.4个百分点,年均约下降1.3个百分点。尤其2004年开始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以来,农业机械化加速发展,近9年来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减少幅度较以往加大,年均减少约1200万人左右。这个变化是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规律的,但有两点值得注意:
一是从国际经验和我国国情分析,我国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总量仍有富余,还有进一步减少并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潜力已经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发达国家,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大多在10%以下,有的只占2%~3%。我国较发达的省市,2010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上海为3.9%,北京为4.9%,小于20%的已有天津14.6%,浙江15.9%,江苏18.7%。要确保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提供农业机械化支撑,要求到2020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0%以上,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重降到20%左右。这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所以,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是中央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们的努力方向。农业从业人员数量进一步减少不是异常,而是正常;不是危机,而是机遇和挑战;是大势所趋,潜力还很大。
二是随着农业科技发展,现代农业装备日益增多,能操作使用现代农机装备的新型农民(常称为农机手)也日益增多统计资料显示,从2000年~2011年,在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不断减少的情况下,乡村农机从业人员从3400多万人增加至5200多万人,增加近1800万人;乡村农机从业人员占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从9.5%提高到19.6%,提高了10.1个百分点。也就是说,我国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如今从事第一产业的人,5个人中已有1个是农机人。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员数量虽然在明显减少,但这是传统农民在减少,而农机手却日益增多,素质在明显提高。这支5200多万人的农机大军,是农村发展先进生产力、勤劳致富的带头人。这支队伍人员年龄大多在40~50多岁,收入一般比当地农民平均收入高20%,高的年收入达几十万元。富起来后积极从事公益事业,在当地有较高声望。这支队伍在新农村建设中,成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
以上情况表明,当今中国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仍以传统经验和人畜力手工生产方式从事生产的传统农民;二是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肯钻研,立志发展现代农业的新型农民。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传统农民日益减少,新型农民日益增多。新型农民已在农业生产中起带头作用,居主导地位,许多地方主要农活都是农机手去干,干辅助活的是传统农民,传统农民已退居辅助和次要地位。
新型农民已在农业生产中起主导作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实现粮食“九连增”和农民增收“九连快”提供了人才保障。所以,当今中国谁来种地的实际情况和正确判断是,新型农民已成为种地的主力军,传统农民已退居次要和辅助地位。明天谁来种地?发展趋势是日益增多的新型农民来种地,提供农产品的数量和品种会更多,质量和效益会更好。
怎样种地――机械化生产方式已成为主导方式
2012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超过50%,达52.3%,标志着中国农业生产方式已实现由过去以人畜力传统生产方式为主转变为当今以机械化生产方式为主的历史性巨变,中国农业进入了以机械化生产方式为主导的新时代。2012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超过57%。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时代特征是农业机械化发展正因地制宜、经济有效地由加速实现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向努力推进农业生产全面机械化推进,从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推进,从种植业向种养业结合推进,从平原地区向丘陵山区推进,从产中机械化向产前、产后机械化延伸,向一切可以发挥机器作用的部门和地方推进,向农业机械化的广度和深度推进。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的进程给我们三点启示:
一是农业生产要素从传统到现代的变化,是现代农业发展带普遍性的新陈代谢规律在农业生产中,现代要素替代传统要素(增机器装备,减传统农具;增新型农民,减传统农民;增机电动力,减农用役畜)的进程加速趋势已不可逆转。传统要素日益减少,有的甚至退出历史舞台;现代要素日益增多,并上升为主导因素取得支配地位,展现出农业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二是农业机械化的作用和贡献越来越大随着农业机械化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防灾减灾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高,使土地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增强了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的能力,增强了支撑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现代农业基础,实现了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也有力地支持了二、三产业发展,支持了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速,为粮食实现“九连增”、农民增收实现“九连快”做出了贡献。
三是富农强农惠农政策是促进农业机械化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从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颁布施行,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开始实施,并逐年加大支持力度形成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以来,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投入由2004年的7000万元逐年大幅增加至2011年的175亿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积极性,同期带动农民购置农机投入由237.5亿元增至531.44亿元,翻了一番多;全社会农机购置总投入由249.18亿元增至744.71亿元,翻了1.5番。农业的现代物质条件装备明显增强,促进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由34.3%提高到54.8%,提高了20.5个百分点。
中国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机械化生产方式大于传统生产方式,并在农业生产中起主导作用的历史巨变,增强了“四化”同步推进的现代农业基础。政策好,民心顺,政策力与民意力结合,应时顺势,符合规律,形成了我国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农机化投资得到了农民、政府、企业三满意回报,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空前大发展。今后的发展趋势必定是新型农民用机械化、现代化生产方式来种地,使种地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种地者有自豪感、荣誉感和使命感,更加奋发努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