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经 > 正文

蔬菜大棚以科技为支撑 农民尝“甜头”

2013-04-26

  4月的山城春意盎然——17日,记者从江北出发经渝遂高速,仅1个小时车程便到达璧山县璧北10万亩蔬菜基地的核心区七塘镇。整齐划一的钢架大棚,蜿蜒镶嵌的采果长廊,宽敞笔直的柏油公路,无不洋溢着一片现代农业的气息。

  创立品牌

  抢占蔬菜高端市场

  “我们大棚里种植的蔬菜全是无公害的。”在大棚里,负责人陈亮娴熟地摆弄着从国外引进的水果番茄秧苗。“我们现在种蔬菜全采用无土栽培,秧苗下像土一样的东西其实是有机质。”陈亮将一把有机质捧到记者面前说,比起土壤,有机质中的磷钾含量更高,还能隔绝虫害,用它培育出的番茄中的茄红素含量比普通番茄要高得多。“除此之外,你看嘛,大棚内全部采用杀虫灯、粘虫板等物理杀虫工具,种出来的菜更环保也更健康。”陈亮指着已经挂果的番茄告诉记者,再过一个多月番茄就完全成熟了。

  “这么好的番茄来收购的商贩肯定不少哦。”记者问。

  “哪里用得着等商贩来收购哦,我们采用的是订单种植,当番茄还在插秧苗的时候,就已经被各大饭店订购一空了,像这样的番茄一斤能卖到20元。”陈亮笑着说。

  “着重培育无公害蔬菜,并致力于打响璧北蔬菜品牌是我们的发展思路。”七塘镇党委书记舒俊介绍,璧北蔬菜基地每天可以为重庆主城供应各种新鲜绿色蔬菜瓜果近1000吨。在充分发挥距主城最近的“菜篮子”作用的同时,正逐步凭借地域优势为主城各大超市、酒店提供“一站式服务”,进行蔬菜配送。

  舒俊说,下一步,基地还将注重蔬菜精品化发展,将优质蔬菜经过精美包装,进入高端消费市场,进一步提升其附加值。

  科技支持

  大棚内也能“呼风唤雨”

  沿着蔬菜基地的柏油路,记者一路“走马观花”,新的问题又涌上心头。“上万亩蔬菜基地,为什么看不到几个耕作的农民?”

  “翻土、施肥、浇水、耕地……”这一切都是“老黄历”了。舒俊将记者带到基地智能化育苗中心,向记者娓娓道来。

  “以往到了三四月间,农民大多趁天气好时下地育苗,如今采用大棚育苗,再也不用看老天爷的脸色了”。舒俊说,规模13亩左右的智能化育苗中心,只需要几名工作人员按下传感器上的操作键,便可进行温度、光照、湿度的调节。育苗中心全年可生产1万株优良蔬菜种苗,除了供应基地外,还有一部分销往外省。

  记者好奇地拿起一株夹着红色小夹子的幼苗端详着,一旁的技术人员介绍说,这种小苗下半部分是南瓜上半部分是苦瓜,嫁接成功后的苦瓜长势更好,更耐病虫害。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以科技为支撑。”舒俊说,目前,基地已经推广了嫁接栽培、无土栽培等十余项技术。建成了250亩蔬菜钢架大棚和喷灌、滴灌设施,水利用率能达到85%,100亩地每年能节水1.35万立方米。

  土地流转

  农民家门口就能挣钱

  告别了传统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现代农业发展带来了可观的效益,让农民们尝到了“甜头”。

  今年69岁的鲁永利是七塘镇将军村三组农民。两年前,他家的10亩土地流转给蔬菜种植大户,他自己也“应聘”到蔬菜基地工作。

  “每年除了土地租金,我每个月管护一下蔬菜,还能挣1000多元工资,比过去种田收入高多了。”鲁永利笑着说,“规模化种植的确和我们自家种地大不一样,全是机械化,上万亩的地两三天就耕种完了。”

  鲁永利告诉记者,“过去由各家各户分散经营农田,东一块、西一块,费时费力还挣不了几个钱。如今村里把几千亩耕地集中起来租给大户种植,农户不仅能按时拿到租金,还能在家门口打工挣钱。”鲁永利指着正在作业的旋耕机说,这个“大家伙”一天能翻50亩地,相当于以前上百个劳力一个月的工作量。

  “黑色的番茄,黄色的辣椒。”在和鲁永利聊天时,记者在大棚里又有了新发现。

  “这些新品种是专为你们城里人准备的。”鲁永利告诉记者,由于路程不远,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喜欢到蔬菜基地欣赏田园风光、采摘新鲜瓜果。很多村民都建起了农家乐,每天接待2—3桌客人,就可以收入几百块。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打造‘田园’旅游休闲品牌正是璧北蔬菜基地的优先发展方向。用不了多久,一个集蔬菜供应、休闲度假、鲜果采摘于一体的现代都市农业圈就将在这里建成。”舒俊说。

打赏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