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正文

中国近海渔业几近枯竭:渔民连幼鱼苗都不放过

2013-05-22

 

  浙江温岭松门镇,4月29日上午5点,空气中到处弥漫着死鱼烂虾的味道。尽管太阳刚刚升起,但24小时营业的水产品批发市场门口,却早已是摩肩接踵,商贩们从灰色皮卡上搬下各色大小近海鱼类待价而沽,一条躺在地上的小鲨鱼翻起了它的白肚皮。

  十几公里外的钓浜渔港,准备出海的金志勇(化名),站在渔船上很是焦虑。4月份,他已经出海三四趟,但每次都是空手而归,不出海,他又在家里天天喝酒,妻子鼓励他出去碰碰运气。

  14岁便随父亲第一次出海,做了20余年渔民的金志勇比谁都清楚,这个时候出海结果一定会令人揪心。

  4月底,记者在“全国渔业生产先进县”温岭调查发现,数以万亿计的各类幼鱼苗,成为高杀伤力捕捞的牺牲品。大的青占鱼只有拇指那么大,最小的带鱼仅蚯蚓那么大,而售价只有1元/斤,场面触目惊心。

  据渔民反映,临近5月1日浙江休渔期,这种“灭绝捕捞”在东海极为普遍。

  另据本报记者调查,在“灭绝捕捞”大行其道背后,则是中国近海渔业几近枯竭的恶性循环――为了捕到更多的鱼,渔民们不得不使用杀伤力更大的捕鱼工具,这又加剧了中国近海渔业资源的枯竭,然而,这并不能挽回渔民普遍亏损的现实,等待油补、炒作马力指标也成为滞留在港口上的不少渔民的无奈选择。

  中国海洋大学渔业学院教授高天翔指出,拯救东海渔业资源,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幼苗鱼之殇

  4月29日上午,温岭石塘镇钓浜渔港,一排排渔船几乎停满了港口里层。金志勇说,以前这个时候渔船多在东海作业,然而最近几年靠泊船只明显增多。

  在钓浜码头上,本报记者看到,两艘温岭渔船正在“卸货”,一筐筐拇指大小的青占鱼,在十余名渔民“流水线”作业下,被迅速装到卡车车厢里。在码头边,多数水产公司大门紧闭,只有几家还在生产,分类处理小带鱼和虾蟹。

  30日上午,在临近钓浜渔港的乌岩码头,本报记者看到,这里停泊着几十艘渔船,其中两三艘山东渔船正在“卸货”,除了拇指大小的青占鱼外,更多的是一筐筐带鱼幼苗,大的宽约为1厘米,小的只有蚯蚓那么大。一位山东渔民说,他一艘船一个月能捕捞300余吨这样的鱼货。

  一位在现场的温岭老渔民目测,这么小的带鱼一斤至少有一两百条。

  随后,离乌岩码头不远的龙头码头,本报记者看到,一排渔船停泊整齐靠岸,只有一艘福建捕虾船正在雨中“卸货”,渔民把一筐筐小虾米搬运至汽车上。这些虾大的只有0.5厘米,小的不足0.2厘米,甚至更小。

  当地渔民反映,如今大鱼没有了,渔民只能捕小鱼;小鱼也没有了,只能捕幼苗鱼;幼苗鱼没有了,他们只能去捕虾米。“你不捕,人家都去捕,你反而成了傻子。”“都捕光了,到时大家一起死。”“不是我们没良心,而是我们没办法。”

  这些幼苗鱼被运往各地的水产养殖场,用作养殖鱼虾蟹的饲料,在温岭乃至全国,这已经是一个公开的秘密。据当地渔民介绍,这些“饲料鱼”销售价格每斤在0.5元至1元之间。

  在乌岩码头,本报记者遇到一位台州民间渔业研究人士,他无比痛心地说,只要你给它们一点点时间,青占鱼就能长到三五两,带鱼三四个月时间就能长到二三两重。“我们给它们成长的时间了吗?显然没有!”

  上述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研究人士说,一旦海里资源枯竭到连小鱼小虾也没有了,生命之海将会向“死海”化演变,大量的水母和藻类就会生长。有水母的地方就无法捕捞,藻类大量繁殖就会引起赤潮等问题。

  毁灭性捕捞

  在采访中,无论是渔民还是渔业专家都一致认为,毁灭性的高强度捕捞,是导致东海渔业资源衰竭的“罪魁祸首”。

  在石塘镇渔村,可见散落在地上的渔网,它们的网眼大小各有不同,大的对角线有五六厘米,小的不到0.5厘米,甚至有些网眼之小可以用窗纱布来形容。

  金志勇说,越临近休渔期,所用渔网网眼越小,到了三四月份,基本用这种窗纱式渔网。

  金志勇感叹,如今连这些窗纱式渔网都抓不到鱼了,更不要说是大网眼渔网了。他说,用这样的“窗纱网”作业,一天捕捞上的鱼也只值一两千元,经常连成本都捞不回来。

  同样,灯光围网捕捞强度也很大。上述老渔民说,到了晚上,几百条船开起上百盏灯,水下放置一条条发光线,一眼望去,海面比白天还要光亮。由于鱼有趋光性,一见到光,就会游来,于是不管大鱼小鱼,全部被捕上来了。金志勇说,现在鱼越来越少了。像诸多渔民一样,如今他白天几乎捕不到鱼,只能在夜间利用强光灯诱捕,勉强维持生计,一天除夜间的几个小时作业外,其余时间渔网都在海上漂着。

  小鱼捕获不多,渔民开始捕虾。

  去年东海虾产量创纪录新高。据一位温岭老渔民说,从事捕虾的渔民,收入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在利益驱使下,越来越多的温岭渔民,加入到捕虾队伍。所谓捕虾,就是用装着上百伏直流电的拖虾网扫荡大海,“这么大的电流,人一碰就要电死,更何况是虾。”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海洋捕捞专家对本报记者说,这么强的电场,几乎可将蛰伏于泥沙中所有规格的虾“驱赶”进网,大小“统吃”,并对所经过区域生态环境造成难以逆转的损害,这是《渔业法》明令禁止的作业方式。

  不完全统计,目前温岭已有捕虾船1000多艘,且每天有船在改装,成本只要几十万元。

  林林总总的高强度捕捞作业,已致使东海鱼种和数量急剧下滑。不久前,一位海洋研究工程师,为采集一个鱼类标本来到台州,先后跟随5条渔船,耗时11天,结果“颗粒无收”。要在几年前,这个标本还很容易碰到。

  一位温岭渔民说,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和墨鱼,是东海传统的四大经济鱼类,如今大黄鱼濒临绝迹,墨鱼已极为少见,小黄鱼以幼鱼为主,即便连繁殖能力很强的带鱼,这几年也在急剧衰退。

  目前,华东市面上的大带鱼,大多来自南海或其他海域。上述民间渔业研究人士说,近几年东海带鱼产量,每年以百分三四十的速度在下降,而且个体规格越来越小。

  而在温岭松门水产品批发市场,最大的带鱼在4厘米左右宽,多数带鱼只有两三厘米。这里面尚不包括直接发往水产养殖场用作饲料的大量“带丝”。

打赏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