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脊梁,是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的依托。只有发展富民产业,农民才能真正摆脱贫困,尝到改革发展的甜果。
近年来,两当县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作为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的主抓产业之一,发放补助资金,制定各项优惠政策,并狠抓落实,让这些办法、政策落到实处,使食用菌产业有了长足发展。这一年中,两当引进陕西省宁陕县黄波菌业有限公司,建成了集菌种供给、灵芝和袋料香菇生产加工、储藏销售为一体的示范园1处,规模20万袋的集中示范基地8个,年发展袋料香菇257万袋、地栽黑木耳30万袋、灵芝40万窝,形成了“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提升了特色产业质量效益。
走进两当县泰山乡,沿着泰山河不断深入,便会看见一道独特的风景,一顶顶大棚布满田间,每个大棚里,菌袋整齐码放在一边,让人一眼望不到边。菇农们有的忙着搭棚,有的在忙着摆架,还有的在为菌袋忙着打孔,额头上虽有薄汗,却笑容不减半分。
泰山地处高寒阴湿地区,辖区内的耕地粮食产量很低,从2007年乡上鼓励引导群众发展袋料香菇开始,一些觅到商机的群众就已经开始发展起来,到今年泰山乡已有30万袋袋料香菇。
51岁的何光荣是今年开始发展袋料香菇的,作为新手,5万菌袋不是一个小数目,但他却一点都不担心,“5万袋以上,政府每袋补助1元,再加上参加公司后,技术、销售都不用愁,赚钱应该没问题。”何光荣充满了信心。
张锡军是泰山最早发展袋料香菇的群众之一,尝到甜头的他,今年也发展了5万袋袋料香菇。
“今年菌袋成活率都在98%左右,按这样的情况发展下去,今年产2000斤鲜香菇不成问题。”陈林笑着说,这位5万袋香菇的大户,也是信心十足。
在企业和大户的带动下,在两当、在泰山靠着袋料香菇向脱贫致富路上奔的群众也越来越多。
天刚亮,两个孩子还在酣睡,石万杰和媳妇康小琴就早早地起床。随便收拾了下,做了点吃的,三两下吃完后,就提着筐子来到家门前的香菇种植棚里。
在前一天晚上看着还小的香菇,一夜之间就已经长大成“人”,展示着它成熟的身姿。一朵两朵、一斤两斤,他们俩手脚麻利地采摘着,不一会儿筐子就被新鲜的香菇填满了。“香菇要在早上十点以前,下午5点以后采摘,要不然中午气温高,或者一个晚上,就长开片了,卖不了好价钱。”他们一边摘,一边给记者讲解香菇方面的知识。
“50多斤,过会收香菇的人就来了,一斤按7元钱算。”石万杰笑着说。这是石万杰去年种的袋料香菇发的第五茬香菇,到6月份再发一茬,去年种的香菇就完全结束了,不过,今年的头茬香菇很快就会接上来。
带着江西媳妇回来种香菇
石万杰是从2007年开始种袋料香菇,一直到现在没有间断过,是村里种袋料香菇的“老户”。他留在家里种香菇与女儿石瑜鑫的到来有很大的关系。
泰山乡属典型的深山林区乡,经济收入主要以核桃、香菇、药材、劳务输出为主。石万杰的媳妇康小琴是江西人,在外面打工的时候,两人相识、相恋。2006年回到泰山举行了婚礼,本来打算要继续出去的时候,康小琴却怀孕了!“有了孩子,不方便,再说老是在外面打工也不是个事!”石万杰说,正好碰上乡上的代表宣传推广种袋料香菇,想想在家待着也没事,不能坐吃山空,两人一商量,就把打工挣来的4万元全部投入到了袋料香菇的种植。“我们这里的气候发展袋料香菇很适合,而且活儿比较轻便,老人、小孩都能干”。石万杰笑着说:“我女儿今年6岁了!一次能抱两个香菇菌棒。”
2008年,5·12地震灾后重建,石万杰从山上搬到山下,盖起了新房,泰山乡也抓住这一机会,带领全乡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抢抓灾后重建机遇,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如今,村上公路也硬化了,太阳能路灯也装上了。小贩上门收购香菇,或者石万杰出去自己卖,都方便了很多。
投入不大,管理要精心
“香菇这活儿不重,就是比较繁琐,每天都有活干。”石万杰说,袋料香菇从开始准备,到一季香菇出完,要一年半的时间。备原料、装菌棒、锅炉杀菌、发菌丝、扎孔、上架、碰撞、开口等每道程序都要一个一个来,还要特别的精心,尤其是要注意好温度、湿度,“只有管理好了,香菇产量才高、品质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