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正文

小麦缘何保持增产势头

2013-06-08

 

――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组长于振文院士解析夏粮生产形势

  随着黄淮海小麦开始大面积收获,一年一度的“三夏”即将进入高潮。作为全年粮食生产第一仗,今年夏粮有望再获丰收。在高基数、高成本的情况下,这一成绩是如何取得的?夏粮生产克服了哪些困难?记者采访了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于振文。于振文表示,今年小麦亩穗数比上年略增,穗粒数持平,千粒重增加,将继续保持增产势头。

  问:又是一年麦收时,您如何看待今年小麦生产的形势?

  于振文:5月上中旬,我们组织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成员深入主产区开展田间调查,从小麦产量“三因素”的构成情况看,表现为“两增一平”,即亩穗数比上年略增,穗粒数持平,千粒重增加。

  分析亩穗数增加的原因,一是去年秋冬种播种质量高,苗情基础好;二是肥水管理措施到位,关键生育期出现几次大范围降水过程,有利于小麦分蘖和成穗。

  穗粒数持平,是因为小麦群体有自动调节的功能,受群体内光照条件限制,一般亩穗数越多,穗粒数就会减少,但今年气候条件和田间管理对穗粒数形成有利,所以在亩穗数增加的同时,穗粒数仍保持在去年水平。

  千粒重增加,主要是各地认真落实中央财政“一喷三防”补助政策,病虫发生较轻,后期未发生大范围的干热风,籽粒灌浆时间延长,有利于增加粒重。

  可以说,冬小麦在连续九年增产的高起点上,今年继续保持增产势头。

  问:在“九连增”的高基数上,我国冬小麦生产为何能继续保持增产势头?

  于振文:今年小麦继续保持增产势头,是多种因素同向作用的结果,归纳起来主要是政策好、天帮忙、人努力。首先是政策支持力度大。今年,中央进一步加大支农力度,农业“四补贴”资金比上年增加32亿元;去年秋冬种前就公布了小麦最低收购价,每斤提高0.1元;中央财政专项安排17亿元资金,实现了冬小麦“一喷三防”补助全覆盖;此外,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补助资金也由4亿元增加到8亿元,这些政策措施有力调动了农民种植小麦和加强田管的积极性。

  其次是技术指导到位。去年秋冬种前,农业部制定下发了针对性强的技术方案,狠抓深松整地、播后镇压、浇越冬水等防灾增产关键技术落实,小麦播种质量高,苗情基础好。在关键农时,又先后下发了8个技术指导意见,派出20多个工作督导组和技术指导组,深入生产一线推动各项技术措施落实。

  三是高产创建带动作用强。今年,农业部安排了2300多个小麦万亩示范片,示范片率先落实“一喷三防”等关键技术,带动技术措施大面积推广应用,促进了均衡增产。

  四是防灾减灾及时有效。针对年初西南、西北发生冬春连旱的情况,及时完善防灾减灾预案,落实抗旱保墒措施,促进苗情转化升级;针对病虫发生趋势,实行关口前移,适时开展应急防治,大力推进统防统治,有效减轻了条锈病、赤霉病、蚜虫等危害。

  五是主产区气象条件总体有利。黄淮海主产区在关键生育期出现几次大范围降水过程,有利于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

  问:今年冬小麦生产中有哪些不利因素?

  于振文:虽然总体条件有利,但不同小麦产区仍然遭受了晚播弱苗、干旱、低温等多种灾害的考验,各地各级农业部门高度重视,应对及时,措施有力,最大限度减轻了灾害影响。比如去年秋冬播时,安徽淮北地区遭遇干旱,小麦播期由往年的10天延长到30天,造成冬前三类弱苗比例较大;江苏南部稻茬麦,由于水稻成熟收割偏晚,小麦播期推迟,也出现了冬前弱苗比例大的情况,两省政府和农业部门都非常重视,及早动员部署,在早春发动农民追肥的基础上,又普遍重施拔节肥,有力促进了弱苗转化升级,为构建高产群体打下了基础。

  问:当前,黄淮海小麦已开始大面积收获。要让丰收的粮食颗粒归仓,农民还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于振文:一是黄淮北部麦区正在灌浆,该地区农民还需加强后期田管,开展“一喷三防”,防治病虫害,促进籽粒灌浆,提高单产。二是近期小麦产区降水较多,增加了适时收获的难度,农民要抓住晴好天气,充分发挥农机作用,加快收获进度,确保颗粒归仓。三是及早做好夏播物资准备,选好备足适宜品种,做到边收边种、抢收抢种,提高播种质量。

 

打赏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