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是环境资源约束性产业。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各地现代渔业建设都不同程度地遇到空间被压缩、水域环境遭破坏的问题。如何克服各种不利影响,使现代渔业与当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地处太湖流域的苏州市吴中区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在这方面取得了显着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危机
太湖流域是我国长江下游地区的传统渔区,同时又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工业发达、人口稠密、城市快速发展,水域等环境资源承受巨大压力。2007年5月太湖蓝藻暴发等原因导致无锡市水源地水质污染,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08年4月,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编制的《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提出,要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合理补偿”的原则,大力压缩直至全部取消太湖围网养殖,清除围网养殖对太湖水体的影响。
吴中区的太湖水域面积占太湖总面积的近三分之二,围网养殖清理中做出的牺牲最大,任务重、压力大。围网养殖清理几乎给吴中区渔业带来毁灭性打击,也给当地养殖户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如果处理不当,不仅是经济问题,还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吴中区渔业何去何从,面临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
二、抉择
在危机面前,江苏省各有关渔业部门、吴中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一方面对退渔还湖带来的经济损失进行补偿,做好渔民安置工作;另一方面主动转换思路,把维护渔业生态安全放在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加大对现代渔业建设的投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走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的新路子。
(一)转换思路,变被动调整为主动转变。坚持生产发展和生态保护并重,从调整围网养殖模式、规范太湖养殖行为入手,通过确权登记严格控制养殖规模,推广健康养殖方式,促使太湖围网养蟹实现了从先前的“大养蟹”向“养大蟹”、“养生态蟹”的成功转型。建立“以水养蟹、以蟹净水”的可持续发展体系,将湖面养殖面积由原先的14.68万亩压缩到3万亩,并通过开展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向内挖潜,在太湖围网养殖面积大幅压缩的情况下,养殖产量不降反增,质量品质大幅提高。到2012年,吴中区水产养殖总面积13万亩,渔业总产量2.41万吨,产值23亿元,占全区农业总产值的半壁江山,产业增加值11.58亿元,成为推动城乡一体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支撑产业。
(二)示范带动,用生态、文化理念发展产业增效益。根据环太湖与太湖水域发展规划,本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合理、统筹兼顾”的发展思路,在太湖围网退养区,建设太湖生态修复冲山示范区。示范区东侧紧邻尧峰山、西侧紧邻冲山,面积约5000亩。示范区建设按照“陆域-滨水-浅水-深水”的梯度构建由滨湖湿地修复、水生植被生态修复与观光休闲、水生动物多样性保护与体验渔业等三大板块相互关联、三个中心相互独立并有机组合的规划布局,建成具有独特湖岸景色、以湖鲜为特色餐饮,以传统渔业活动为特色休闲活动,融太湖文化历史以及冲山红色旅游资源为一体的水生态公园,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集约要素,园区化发展做大做强产业。吴中区依托太湖水循环综合治理、高效设施渔业等项目的实施,整合项目,集中服务,引进资金和技术,建设现代渔业产业园。产业园探索建立了以“进排水渠道分离建设+养殖池塘综合处理+人工生态湿地强化处理”为核心的循环水养殖技术体系,并不断完善渔业新技术推广、水生动物防疫、水产品质量监管“三位一体”公共服务体系,深化水产品质量全程可追溯系统平台建设,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现代渔业产业园既满足了太湖生态环境综合保护与治理的需要,又建立了亩均效益6000元以上的“临湖”河蟹生态高产模式,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共赢。
三、启示
苏州市吴中区在太湖网围养殖面积大幅压缩的不利情况下,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资源、发挥经济优势,及时调整思路、转变发展方式,调整提高传统网围养殖方式,挖掘池塘生态健康养殖,发展现代渔业园区,走出了一条生态、设施、高效、安全的现代渔业发展道路,既保障了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促进了渔民增收、渔区社会和谐,又对保护和修复太湖水域生态环境做出了重要贡献。思路决定出路,吴中区的经验,对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建设现代渔业具有参考借鉴意义。
(一)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要加强对渔业的保护。在城镇化进程中,渔业作为弱势产业往往要做出牺牲。大量的填海造地、占用养殖水面导致渔民“失海”、“失水”现象日益突出,不仅影响渔业可持续发展,而且容易引发渔区不稳定等社会问题。各级政府及其渔业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渔业基础保护,大力推进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以及养殖证制度建设,推动建立健全渔业水域和渔业资源占用补偿制度,切实保护渔业、渔民合法权益。同时,要及时转变发展观念,深入挖潜,提前准备,主动应对,变不利为有利,化被动为主动,在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的同时,将对渔业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确保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渔业大有可为,也应有所作为。实践证明,水生生物在改善水域生态环境,维系水域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要牢固树立生态理念,处理好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做到相互促进,和谐发展。要继续大力推进生态健康养殖,指导养殖渔民合理控制养殖容量,科学投饵和用药,减少渔业自身对环境的不良影响,鼓励发展工厂化养殖、循环水养殖等健康、集约的养殖方式。另一方面,要主动养护水生生物资源和环境,加大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力度,进一步推进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和海洋牧场建设,充分发挥渔业的生物碳汇功能和净化环境功能。
(三)在现代渔业建设过程中,要善于借助经济优势借力发展。当前我国已处于工业支持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阶段,建设现代渔业要借力而行,争取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吴中区现代渔业建设能够高起点推进,取得显着成效,与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扶持密不可分。吴中区斥资6.4亿元开展太湖网围优化缩减工程,投资7000万元对现代渔业产业园最初的3000多亩池塘进行了标准化改造,为现代渔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建设现代渔业是改善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保障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促进渔民增收的必然选择,需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从政策上、资金上加以扶持引导,渔业部门要积极宣传呼吁,因势借力,寻求更大支持。
(四)在渔业增效渔民增收过程中,规模化、品牌化经营具有重要作用。吴中区在现代渔业建设过程中,积极创新经营模式,建立了15个渔业专业合作社,渔民参加比例达到42%;培育23个专业公司,其中10家企业年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建立了以“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为主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渔业组织化水平显着提升。同时,大力开展品牌建设,培育新型市场流通体系,倾力打造“太湖牌”蟹品牌,积极开辟电子网络销售市场。目前,太湖蟹已成为国际市场的主导品牌和国内大闸蟹市场的核心品牌,出口量占江苏大闸蟹出口市场的70%以上。渔业为全区3.52万渔民人均年提供纯收入2.27万元,较发展初期提高了近10倍,超过全区农民1.93万元的收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