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若泽?格拉齐亚诺?达席尔瓦在中国社科院《粮食安全――世纪挑战与应对》报告发布会上说称,中国目前有很多事情要做,尤其是在促进环境可持续的条件下,推动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方面。 他的话不无道理。
根据《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中国需要确保粮食自给率稳定在95%以上,同时粮食产量在2020年达到5400亿公斤(合计54000万吨)的目标。
不过,粮食产量达到5400亿公斤的目标早在2010年就提前实现,到2012年,中国粮食总产量已经达到58957万吨,超出2020年总产目标值近10%。考虑到2013年高产的玉米播种面积持续增加的因素,2013年再实现粮食第10年增,问题不大。
但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粮食的自给率已经跌破90%,远远没有达到自给率稳定在95%以上的目标。中国每年进口仅仅大豆就有6000多万吨,每年农产品的进口数量,相当于租用外国6亿亩耕地。粮食总产量不断上升,自给率却不断下降,个中缘由值得深思。官方也表示,未来粮食需求进一步保持比较快的增长,粮食增产难度越来越大,粮食的进口有可能还会再继续增加。
然而,粮食总产量9年增产背后的代价也很大。其原因在于,中国的耕地面积占全球的7%,使用的化肥却占到全球的30%,农业化肥的大量使用,导致土地环境质量严重下降。
根据上述报告,目前中国受污染耕地约有1.5亿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3%。
根据环境保护部生态司司长庄国泰的说法,中国粮食增长,主要靠农业化肥的大面积使用。化肥施用以后只有35%有效,65%都是污染物留在环境中。由此造成农田环境污染,土壤微生物区系失调,耕地土壤生态功能变差,土壤对干旱、重金属污染、养分缺乏等胁迫因子的缓冲作用也会下降。
有鉴于此,联合国粮农组织副总干事何昌垂认为,中国亟待改变国家粮食安全的定义,即不只是要吃得好,吃得起,也要吃得有营养,吃得安全,吃得放心。
根据上述社科院报告,中国已经达到粮食安全领域“温饱”阶段。下一步需要跨越单纯追求粮食总量阶段,真正实现包括粮食质量、营养安全和食品安全。
为此,未来中国粮食安全的总体目标,应在保持总量供给可持续增长的基础上,加强粮食品质改善,提高食品安全,确保营养健康。
《粮食安全――世纪挑战与应对》报告建议,中国需尽早取消国内与国际、普通和特供市场的双重质量标准,实现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共同制定的国际食品安全标准和规范对接;同时需要提高消费者对国内食品安全的信心,摆脱诸如瘦肉精、地沟油、三聚氰胺牛奶、残留农药等污染食品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