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地膜覆盖技术从日本引进我国,为我国农业带来了一场“白色革命”,极大地提高了我国部分农作物的产量和效益。在我国北方广大的旱作区,地膜覆盖技术更是粮食生产的关键技术,能大面积使农作物产量提高30%左右,为保证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
如今,越来越多的农作物运用地膜覆盖技术。截至2011年底,我国地膜用量达到125.5万吨,覆盖面积已达3亿亩。据测算,未来10年,我国地膜覆盖面积将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有可能达到5亿亩,地膜用量也将达到200万吨以上。
然而,随着地膜覆盖技术大规模应用,另一个问题也日益显现:使用后的地膜,由于没有及时回收,正在成为新的农业污染,对农业生产构成潜在威胁。那么,地膜究竟好不好回收?残留在农田里的地膜究竟有哪些害处?怎样才能有效解决这些难题?日前,记者进行了相关采访。
地膜不及时回收,农田生产隐患多
地处我国干旱半干旱区的甘肃省,地膜覆盖面积已达到2000多万亩。农用地膜为当地带来了粮食高产,同时也带来了环境问题。“废旧地膜带来的白色污染,已是甘肃省最突出的农村环保问题了。”甘肃省环保厅农村环境监督管理处处长张文荣忧心忡忡。
正如张文荣担忧的那样,记者在这些地区采访看到,大量废弃的农用地膜散落在乡村的田野道路、河滩沟渠。一阵风吹过,田间、树梢、屋顶,残膜飘飞随处可见,废弃地膜带来的环境污染着实令人堪忧。然而,废弃地膜不仅仅带来“视觉污染”,更为严重的是,它还会对农业生产构成潜在威胁。
“普通地膜是石油化工产品中的聚乙烯为主要成分吹成的,极难分解,一旦进入农田将会长期存在于土壤中,并带来一系列的危害。”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严昌荣研究员告诉记者,由于地膜不易分解的特性会形成累积污染,残留农膜会影响农田中水分和养分运移,降低土壤的肥力水平,造成土壤板结,致使农作物出苗慢、出苗率低,最终导致作物减产。此外,地膜常常与秸秆、牧草混在一起被牲畜误食,导致牲畜死亡。而不断积累的残膜,还可能缠绕在犁头和播种机轮盘和犁齿上妨碍耕作。
调查数据显示,我国部分长期使用地膜覆盖技术的农田土壤中地膜残留量在71.9~259.1公斤/公顷。尤其是西北干旱地区,这些残膜分布在0~30厘米的土壤中,并随着覆膜年限的增加而将继续增加。
“现代农业生产离不开地膜覆盖技术,但地膜不及时回收,污染农田,最终还是会影响我国的农业生产。”严昌荣说,眼下废弃农膜带来的危害不断加重,成为土地不能承受之重。
多种因素制约,地膜回收成难题
地膜残留危害如此之大,废膜回收情况如何?
“难!回收成本高,也卖不了几个钱,大家的积极性都不太高。”青海省民和县古鄯镇七里村村委会主任韩德胜告诉记者,一般情况下,一个农民捡地膜一天最多只能回收半亩地,而现在人工费一天就要上百元,所以大家积极性不高。有时,农民们为了抢农时赶紧播种,直接将残余地膜连同泥土一起翻入到土壤中,造成地膜残留。
人工捡拾的成本高,运输的成本也不低。据青海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每亩地至少需要地膜6公斤来计算,青海省地膜的使用量有600万公斤。若要用10吨的卡车运输的话,也需要整整600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