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间墙上发黑的泥砖瓦房,一张长凳、一张木质茶几,一台21寸的老式电视机,一台立式风扇,这就是省级贫困村惠东县高潭镇水口村贫困户黄呈火的家。黄呈火告诉记者,因为生活在深山村落,发展条件差,几十年来一直生活贫困,10年前买的电视机仍是家里最值钱的电器。而在村里像他这样的贫困户共有57户,占全村246户的近1/4。
上一轮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不少贫困户在帮扶单位的帮助下脱离了贫困,盖起了小洋楼。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已于5月底启动,让贫困村的村民们充满期待。日前,记者从惠城区驱车三个半小时,经过山路十八弯,来到革命老区、省级贫困村惠东县高潭镇水口村,走访了解贫困村和贫困户的生活现状。
贫困户黄呈火一星期只能吃两三顿肉
黄呈火的家位于水口村东方村小组4号,这间泥砖瓦房建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迄今已有30年了。由于年久失修,每到雨天常常是“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虽然只有10平方米的空间,但曾经居住着黄呈火和弟弟两家共11人。后来因为住房困难,村委会特别安排了他的弟弟一家人到村里学校居住。
记者到访时正值中午时分,黄呈火与老伴正在吃午饭。一碗饭,一个炒白菜,一碟花生米,这就是他们老两口午餐的饭菜。“怎么吃得这么清淡?没有吃肉下午能干得了活吗?”记者问。“不可能每天都吃肉的。”黄呈火告诉记者,因为家庭贫困,每天都吃得很简单,虽然每天都会有人从镇上拉肉进村来卖,但是一般每个星期他只会买一到两次,够吃两三顿。
黄呈火告诉记者,由于高潭地处山区,村里适合种植农作物的田地很少,每人只能分到七八分地,自己在地里种了些水稻和一些蔬菜,基本上只够自家食用,难有多余可以卖钱。而由于山区冬天多霜冻,荔枝龙眼等果树也不适合种植,因此经济收入只能靠偶尔给周边农户打散工赚取每天三四十元的工钱。“今天上午两公婆去帮人家砍竹子赚了60元,现在两公婆加起来也就只有几百元钱的积蓄。”黄呈火从口袋里掏出100多元钱告诉记者。
黄呈火说,这还不是他最艰苦的时候。早些年3个孩子读书每个学期共要交一千多元的学费,这是让他最头疼的事,他目前还欠着亲朋好友好几千元的债务。因为家庭贫困,3个小孩先后放弃了读技校的机会,到县城打工去了。3个小孩外出打工,按道理应该很快就能脱贫,不过3个小孩只有初中文化,刚踏上社会也没有学到什么技术,目前都在一些私人鞋料厂打工,每个月的工资只有一千元左右,只能满足自己的开销,很少有钱给父母。
村支部书记山区村条件差发展难
黄呈火一家的状况,只是水口村57户贫困户的缩影。水口村支部书记黄石恩告诉记者,因为水口村地处深山地区,农田资源缺乏,气候条件不佳,加上地理位置差,农产品流通难,村民难以通过发展种养业脱贫致富,一直以来水口村都是高潭镇14个村中最贫困的一个。
村民贫困,村集体的日子也不好过。黄石恩告诉记者,目前水口村的7个自然村中仍有4个尚未进行道路硬底化,村民每天进出“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村里的农田水利条件也比较差,山区农田位置较高,水位较低,村民经常为灌溉用水而发愁;而近年来村民的饮水供应也越显紧张。这些都是摆在村委会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只不过村委会每年通过参股水电站分红所得的5000元收入连村委会办公支出都难以满足,根本无从谈及村基础设施建设。
“种蔬菜流通不方便,种果树冬天有霜冻,种树成本高时间长,养猪养牛成本大,养鸡黄鼠狼回来吃。”挂钩帮扶单位的进驻让黄呈火等贫困户看到了一丝希望,不过由于村里自然条件和基础条件都比较差,对于脱贫黄呈火既没有想法也没有太大的信心。
市农业局引进农业企业带动村民脱贫
记者走访水口村时,恰逢省农业龙头企业惠州市四季绿农产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宋前来考察,商谈村企合作事宜。
张宋告诉记者,他已是第三次来到水口村了。他觉得水口村虽然地理位置偏僻,气候和地形不适宜发展规模种植业,但是由于远离工业和城市,生态环境好,山地多,特别适合养殖高品质的肉鸡和肉牛。该绿公司目前正与水口村和帮扶单位商谈,拟通过公司和贫困户合作的方式饲养肉牛,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对于水口村的帮扶工作,市农业局也已经制定了初步的帮扶计划。“帮助贫困村和贫困户发展经济,增加收入是帮扶单位的首要任务。”市农业局扶贫驻村干部周剑雄告诉记者,市农业局拟引进诸如四季绿等有实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发展经济效益较好的种养业,通过产业带动农户增收。此外,对于有富余劳动力的贫困户进行转移就业,从而实现增收脱贫。对于村集体增收方面,拟将各级政府拨付的帮扶资金入股到县里的扶贫项目,使村集体能够每年获得分红。对于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则将通过多方面筹集资金,分步分阶段实施农田水利、道路硬底化等工程,逐步改善村民生活生产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