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正文

干部"弃农"无奈:调到农业部门即退出领导视野

2013-12-11

沉迷GDP:农业干部“弃农”的无奈 

  受困于农业“非税”“非政绩”的产业特征,部分农业主产区抓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普遍不高,陷入“背着包袱抓农业,抓完农业包袱重”的尴尬,农业干部稳粮“心难安”。如何充分调动农业主产区抓农业的积极性?

  “农业县如果发展了10多年还是农业县,说明领导能力不行” 

  “粮食连年丰收,GDP和财政收入却不见增长。数据显不出,领导看不到。”这是半月谈记者在多个粮食主产区听到农业干部的普遍“心结”。陕西省华县副县长王强国说,该县4亿元的地方财政收入连给1.4万名财政供养人员发工资都不够,而农业每年能产生的税收占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当地一些基层干部无奈地表示:“依靠上级拨款的单一资金渠道,远远不能满足粮食主产区建设的需要。维持‘吃饭’尚且需要‘化缘’,哪里有钱搞建设?”

  在财力捉襟见肘的同时,由于对经济的拉动效益和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低,在部分传统农区,农业部门沦为事实上的“二线部门”。在各地“招商引资打头、资金项目挂帅”的发展思路下,领导对农业不够重视、施政重点不在农业的现象普遍存在,农业大县急于甩掉“农帽”的冲动难以遏制。

  “虽然是粮食主产省,可现在许多干部是‘谈工业大半天、谈招商大半天、谈拆迁大半天,谈农业只需一支烟’,一些地方主要领导的心思根本不在农业上。”中部某粮食主产省份农业厅负责同志痛心地说。

  “农业是无税产业,地方政府不可能投入太多资金去发展农业。”江西省一设区市农业局局长透露,“各级地方政府沉迷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这两项可以产生巨量GDP和税收,但普遍轻视农业现代化,因为农业既不产生税收也不出政绩。现在有种说法,‘一个农业县如果10年后还是农业县,说明领导能力不行,是经济落后和财政穷困的代名词。’”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教授贺东航表示,当前农业发展存在典型的“中央惠农、地方不顾农”现象,惠农支农成了中央的事。各地普遍推行注重经济总量的考核标准,农业大县无翻身之日,极大地挫伤了干部的积极性,越来越多的三农干部“人心思走”,努力流向工业大县。

  记者了解到,农业的“隐性产业”特征造成一些地方农业干部“被边缘化”趋势愈发明显。“农业干部吃不开,你看有几个农业局长被提拔了?干部一旦被调整到农业部门,基本上意味着退出了领导的视野。”在采访时,多位农口干部都对记者吐露了这样的心声。


(快乐农民网收集的内容,旨在记录与传播,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问题请及时与站长联系。)
打赏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