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玉琪
何中虎是中国农科院作物研究所首席专家,可能也是中国最会吃面条的人,他能从基因的角度告诉你,面条为什么会有黄色和白色之分。2010年,在国际小麦遗传大会上,何中虎做了45分钟的主题发言,用分子标记解析了中国面条的品质。
不久前,何中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又从基因的角度向记者做了详解,并展示了一张图。看到记者一脸茫然的样子,何中虎笑了,他说,能读懂这幅图的,全世界也只有两个人。
何中虎和他的团队从事的科研项目是由“948计划”项目支持的“穿梭育种培育兼抗型优质小麦品种技术引进”,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要寻找小麦的抗病基因。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麦生产国和消费国,全国50~60%城乡居民以小麦作为主要口粮,全国消费量约1.10亿吨,占全球消费量的20%左右。而随着人口增加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小麦消费量还将继续增加。据测算,要保障2020年我国的粮食安全,小麦产量还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再增加28%。
“条锈病为什么年年都要防治?因为一些品种的抗性容易丧失。病害始终是制约我国小麦生产的重要因素,抗病也是对新品种的基本要求。”据何中虎介绍,2004~2009年我国条锈病每年平均发生面积约6300万亩,对四川、重庆、云南、陕西、甘肃、湖北省十堰和襄樊地区及河南省信阳和南阳地区来说,条锈病仍是当地小麦生产第一大病害,仅2009年防病农药用量就高达6255吨。2004~2009年白粉病在全国发生为害平均面积为10275万亩,对北部冬麦区和黄淮冬麦区来说,白粉病是最重要的小麦病害;对长江中下游麦区和西南麦区而言,白粉病是仅次于赤霉病或条锈病的第二大病害,因此抗白粉病是这些地区最基本的育种目标。
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何中虎和他的团队收获颇丰。引进吸收的技术获国家级和省级科技奖励11个,其中“中国小麦品质评价体系建立与分子改良技术研究”和“广适多抗高产稳产冬小麦新品种邯6172”分获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优质高产广适强筋小麦新品种济麦20号”和“人工合成小麦优异基因发掘与川麦42系列品种选与推广”分获2009年和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从国际小麦育种中心引进各类小麦种质2万份,明确了主要小麦生产国品种引进后在我国的表现规律和利用价值,将筛选的5000多份有一定利用价值的资源发放给全国70多个育种单位试种,并交国家种质库长期保存,为小麦育种提供了丰富的亲本材料和基因资源。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何中虎和他的团队的努力下,近十年来,国外小麦在我国直接和间接利用育成的品种年种植面积约2000万亩,代表性品种有中麦175、济麦20、邯6142和川麦42等。按每亩增产20公斤计算,年增产小麦4亿公斤,农民增收8亿元。
(快乐农民网收集的内容,旨在记录与传播,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问题请及时与站长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