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正文

农业科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到底堵在哪儿

卞民德2014-01-20

  进村、入户、到田,被称为农业科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距离虽然不长,但走起来却着实费劲。一头是广大农户对农业科技的迫切需要,一头则是基层农技人员有劲使不上的无奈。不打通“最后一公里”,农业科技推广就成了无源之水。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近年来不断摸索,通过让科技入户、“示范户”辐射、项目带农户等方式,着力实现农业科技与农户的“零距离”接触。

  号准脉,找出“肠梗阻”

  农技队伍老龄化现象严重,待遇差、上升无空间等影响积极性

  “最后一公里”,到底堵在哪儿?做了16年的农技推广服务工作,闫寺街道办事处的农技员于丽红和同事们没少讨论过这事。以前,每个农技员要“分管”好几个村。路没少跑,苦没少吃,可效果却不怎么好。“指望我们天天走村串户,也不大现实,想搞个集中培训吧,农民又不愿意搭那个工夫。”

  闫寺街道办事处是传统的粮食种植区,有5万亩土地、1.1万农户。于丽红所在的农业技术推广站,现在有7个农技员。前些年,他们的办公条件也差,甚至没有必要的交通工具。

  不仅如此,由于乡镇工作头绪多,基层农技人员从事本职工作的精力也难以保障。受事业单位逢进必考政策和编制的影响,农技队伍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新人进不来、老龄化严重的现象。很多农技人员偏于传统的粮食种植,专业知识结构也不尽合理。

  在管理体制上,乡镇农业科技服务机构担负的农、牧、林等职责分属不同部门,平时自成体系,相互间缺少联系沟通,难以形成工作合力。

  东昌府区农业局局长张昭江坦言,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一度面临“网破、线断、人散”的尴尬。“有段时间,乡镇农技站划归乡镇管理,农业部门没了‘腿’,技术送不到农民手里,农技员也因待遇差、上升无空间等问题丧失了积极性。”

  由此而来的,是部分高产技术成果只在种植基地、示范园里供人观赏,“盆景化”现象严重。在许多农村,“劣币驱逐良币”效应显现。一些所谓的“视频医院”、“庄稼医院”打着农技服务的旗号乘虚而入,以销售农药或者化肥为目的,从农户手中获取大量的加盟费用,却很难提供有效的农技服务。

  “面对面”,让专家下乡

  改变体制机制,让基层农技员扎根,依托科技视频,把技术送上门

  “邵老师,您看我这黄瓜秧苗,中部叶片有多角形病斑,一见太阳就干成薄纸一样,这是啥病?”对着电脑屏幕,沙镇沙中村黄瓜种植户张振华与科技特派员邵富贵对上了话。仔细看了好几遍,邵富贵开出“药方”:病斑周围有褐色晕圈,而且有黄褐色粘液流出,应该是细菌性角斑病;建议使用可杀得3000或氯溴乙氰尿酸800—1000倍液喷雾,间隔5—7天再喷一遍。#p#分页标题#e#

  农民不出村,专家不出城,农业科技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流向基层。这套被称为“科技视频”的系统,在东昌府区已经开通1158户,不仅实现了“村村通”,而且覆盖聊城8个县市区及周边县市。

  为确保无偿服务,“科技视频”系统的终端站(点)一般设在农资门市和经营点,由其负责承担系统硬件运行费用。沙镇沙中村科技视频户兼农资经营户张振英算了一笔账,干这事自己一点都不亏。“每天来咨询的菜农有20户以上,多多少少都会顺便买点化肥、农药,一年下来比以前多赚了2万多。”

  做好“科技视频”,前提是要有科技队伍。早在2003年,东昌府区就实施了科技特派员制度,每年从各级农业部门及高校院所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和专家教授。如今,全区已有科技特派员468名。

  体制机制的改变,让基层农技员愿意扎根农村。东昌府区将区级以下的农技推广机构划归区农业局统一管理,人、财、物由区农业局垂直管理。打破了原本“编制在农业局、工资财政发、考核晋升在乡镇”的格局。

  通过这些年的努力,东昌府区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渐趋成型。全区有公益性农业科技服务机构117个,从业人员1306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占到了71.8%;培训科技示范户、种养大户、科技带头人等实用技术人才2万余人,现场开展实用技术培训3万余人次。

  深化服务,推广须“转型”

  农民需求多元,创新方式,让科技推广更“接地气”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在变,农业在变,农民的心理在变。农技推广服务突破“最后一公里”,也面临着新的问题。

  “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想找个40来岁的都难,基本上是老弱妇孺,接受新技术的动力不足。”在闫寺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刘强看来,农技推广服务“转型”已经迫在眉睫。“原来农民主要种粮食,现在搞蔬菜种植、经济作物的越来越多,对农业科技的要求更加多元。”

  为破解这些难题,东昌府区也想了不少办法。每年,区农业局都要遴选90名技术指导员,每名技术指导员负责联系10个示范户,每个示范户辐射20个以上农户,层层扩大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受益群体。

  “人家说的那法就是好,都是咱没做到的。”50岁的胡金桥家住闫寺街道苏南村,2013年刚刚成为“示范户”,几乎每次培训他都不落下。“不光学了知识,还能领两袋化肥,平时给大家伙说说种地的经验,挺好!”

  东昌府区还发动干部参与农业科技服务。区、镇(街道)两级服务机构优先培训干部,由基层干部分区包片,带领群众种植新品种、使用新技术。与此同时,龙头企业、合作社在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中的分量越来越重。东昌府区还探索利用“科技通”网络平台,与国内农副产品物流市场进行对接,为农民提供农产品销售等延伸服务。#p#分页标题#e#

  张昭江表示,农技推广服务突破“最后一公里”,目前还没有完全成熟的路径可循。“当下农技需求正向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拓展,已不仅仅是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和应用,而是向全产业链扩展,这对整个基层农技队伍的素质、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山东省委讲师团亓胜林认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应是农民需求。“农业科技是否符合农民需求,是否能给农民带来可观的投入产出效益,农民在整个体系中应该如何定位,这些都需要在不断的摸索中加以考量。”


(快乐农民网收集的内容,旨在记录与传播,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问题请及时与站长联系。)
打赏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