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副省长徐鸣
本报记者 沈建华
江苏是经济大省,也是农业大省。近年来,江苏坚持把“三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大力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措施,展现出投入增加、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良好形势。近日,记者就江苏如何在“四化同步”中进一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副省长徐鸣。
记者:江苏全国人口密度最大,人多地少,资源约束紧。但这些年来,江苏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保持了口粮自给,农业生产健康发展,成就突出。对于刚刚过去的2013年,您认为江苏的“三农”工作有哪些可圈可点之处?
徐鸣:近年来,江苏省委、省政府贯彻中央关于农业农村发展的决策部署,坚持“四化同步”推进,以农业现代化工程为总抓手,统筹推进“三农”各项工作,以占全国3.8%的耕地、5.9%的人口,生产了占全国5.7%的粮食,实现了占全国6.5%的农业增加值。突出的亮点有三个方面:粮食生产实现“十连增”。全省粮食总产684.6亿斤,保持全国前五位,水稻单产居全国第一位,作为全国人口密度最大、人多地少资源矛盾最突出的省份,实现粮食产销总量平衡、口粮自给,江苏的饭碗主要装“江苏粮”,为全国粮食安全大局作出了应有贡献。农民增收实现“十连快”。2013年在增收压力明显加大的情况下,农民人均纯收入仍增长11.4%,达到1.35万元,增幅连续4年超过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比下降至2.4∶1,是全国最小的省份之一。农业现代化工程扎实推进。全省旱涝保收农田比重72%,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63.2%,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78%,均居全国首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p#分页标题#e#
记者:江苏历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但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持续推进,农业农村的发展大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您认为,江苏“三农”工作取得的突出成就,主要得益于哪些重要因素和举措?
徐鸣:江苏是经济大省,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的大背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是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由农村转向城市,由农业转向工业。10年时间,全省共转移农村劳动力500万人。二是农业用地逐渐减少。工业化向农村要地,城镇化向农村要地,这10年间,全省建设用地增加513万亩,农地减少720万亩。这些大的变化都给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新的形势下,如何确保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
我们坚持把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为贯彻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江苏提出要守住守好耕地红线保护、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粮食流通储备“三道”防线,牢牢掌握粮食保供的主动权。保红线,重点是守住全省6400万亩基本农田的红线,全年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8000万亩左右,其中水稻面积3300万亩以上;保产能,主要是推进良种化、机械化、科技化和水利现代化,保持粮食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保储备,关键是粮食产区、销区共同担责,建设现代化、数字化粮库,确保全省储备粮数量充足、质量优良、及时调用。
我们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省委、省政府制定政策,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规范推进农业土地流转,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重点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省农民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社区股份合作组织6.9万个,入社农户比例67.5%,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66%,均居全国第一位。#p#分页标题#e#
我们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中心任务。江苏二、三产业较为发达,2013年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率已达70%,外出农民工月收入水平比上年增长12%,稳定提高了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同时积极探索农村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维护农民的资产权益,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大幅提升农民的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2012年启动实施新一轮脱贫奔小康工程,去年开展六个重点片区集中连片帮扶,到2015年将全面消除4000元以下的低收入人口。
我们感到,确保粮食安全、农产品有效供给,体现了农业的大局意识、社会责任;改革创新、走农业现代化之路,体现了农业农村的发展方向;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体现了党的农村政策是“三农”之基,这三者不可偏废,必须始终牢牢抓在手中。
记者:江苏农业现代化的多项指标在全国居前,在“四化同步”中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力度和进程全国瞩目。在今后的工作中,还需注重抓好哪些重点和难点?
徐鸣:纵观发达国家现代化发展,都是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互动并进的历程。江苏在推进“四化同步”、城乡发展一体化过程中,做到了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农业比重有下降但地位不动摇、工作有加强,农业现代化健康发展。但从总体上看,农业仍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让农业现代化跟上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步伐,实现“四化同步”协调发展,既至关重要,又任重道远。
在“四化同步”中实现农业现代化,这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关键是实现人的现代化。人是现代化进程中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离开了农民的现代化,农业的现代化就无从谈起。据我省农业部门调查,当前全省务农农民的平均年龄58.6岁,小学、初中文化程度。我曾经专门了解过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职业农民状况,欧洲和美国职业农民的年龄大体也在58~59岁,日本农民的年龄还要大一点,但他们的文化程度一般是大专水平。更重要的一点,他们的职业农民职业意识很强,愿把从事农业作为自己的终身选择,而我们的务农农民往往是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没有其他谋生手艺而务农,农业的职业意识偏弱。我始终认为,职业农民不是培育出来的,而是农业产业发展把人吸引过来的。有志从事农业的人才吸引到农业上来了,农业产业的职业农民队伍集聚起来了,我们再给予必要的培训和技术服务,农业现代化才会有可靠的社会基础。#p#分页标题#e#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慢不得,也急不得。各级政府必须循序渐进、因势利导,做耐心细致的工作,任何“运动式”的跃进都适得其反。在农业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保护好耕地,决不能因为农业的比较效益低、现阶段一些农民种地意愿不强而丢失了土地。江苏人多地少,耕地后备资源紧缺,现有耕地约7100万亩,人均耕地不足0.9亩,耕地已成为我省最突出的稀缺资源。从未来发展看,我省必须保有基本农田6400万亩,其中粮食面积约3500万亩,蔬菜基地约200万亩(城镇人口人均3厘菜地),确保江苏“一粮二菜”基本自给。这就要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权益,和广大农民一道守住耕地红线,保住我们赖以吃饭的家底。
(快乐农民网收集的内容,旨在记录与传播,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问题请及时与站长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