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都市农业插上“信息化翅膀”
——上海市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效果初探
本报记者 胡立刚
物联网引发的第三次信息化浪潮扑面而来,面临转型升级的中国农业迎来难得的机遇。如何在“四化同步”中加速推进现代农业,如何为农业经济插上“信息化翅膀”,各地各部门积极探索实践,呈现出“网事纷纭”的好局面。
2012年12月,农业部启动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被普遍认为信息化基础好、农业精准化水平高的上海,成为全国首批三大区域试点之一。一年多过去了,上海农业物联网“试验工程”取得哪些进展,农业经营主体们如何评价试验效果?记者深入采访,感受上海都市农业牵手物联网的热度与力度。
实践“全过程、全要素、全系统”的物联网理念
以“农民一点通”、“上海12316”这两个覆盖全市的服务平台为代表,上海的农业信息化水平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而物联网时代,是一个不断创新发展的时代,农业信息化这张网有待加速扩容扩张。
2013年3月,上海市农业委员会、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联合发出《关于上海农业物联网发展的实施意见》,该意见明确提出:遵从“组装集成建平台,推广平台促应用,先试点试验、后推广应用”的指导思想,分步推进实施;遵循“全过程、全要素、全系统”的“三全”设计理念,以用户为中心推动全要素共享、全系统整合、全过程协同;探索形成农业物联网可看、可用、可持续、可推广的应用模式。
在这个理念之下,上海把区域试验工程分解为六大任务,重点包括构建农业物联网应用公共服务平台、实施绿叶菜安全生产物联网应用示范、实施动物及动物产品安全监管物联网应用示范等。#p#分页标题#e#
而这一切,需要服务与技术创新。
在上海市农委信息中心的农业物联网应用公共服务平台展示室,记者看到,大屏幕上显示着来自全上海各个涉农机构的实时画面。农民可以随时得到农业生产信息,广大消费者能即时浏览农产品安全监管信息,政府各级部门足不出户就能从容指挥或应急预警。
信息中心副主任张向飞告诉记者,这个平台,目前已做到综合展示包括动物产品、地产蔬菜、12316服务平台等服务,整合接入了24个业务系统,统一文字、图片、视屏等格式标准,实现了异构平台的一体化。
应记者要求,张向飞演示了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监督信息管理系统。通过8个市境道口的实时图像和数据传输,能够全面掌握外来生猪的信息。包括110个产地检疫报检点、16家屠宰场检疫点及近58家动物产品集散交易单位的信息系统正在建设之中。
为“试验工程”提供技术支撑的,还包括上海农业物联网创新推广中心、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这个“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高新技术企业的展示大厅里,五花八门的传感器构成了一个智能化的世界。中心主任朱轶峰告诉记者,中心开发的大田、大棚、水产、畜牧、农机等物联网系统,已经在实践中验证了精准生产和管理的价值,随着生命传感技术的逐渐成熟,相信都市农业将“拥网”直前。
(快乐农民网收集的内容,旨在记录与传播,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问题请及时与站长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