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创新体制机制,统筹破解“三农”问题
大都市农业有干头
本报记者 冯 华
在城市日益扩张、土地逐渐稀缺的今天,大城市的近郊还要不要发展农业?怎样发展?离城市越来越近的农村、农民又将如何定位?作为常住人口超过1400万的西部中心城市,也是省会城市中唯一整体推进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成都市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出了一条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和谐的都市现代农业新路。暮春时节,记者来到成都乡间,充分感受到改革带来的创新与活力。
1400万人吃饭如何保障
支持适度规模经营,打造集中连片产业基地,全面提升保障能力
天府之国,历来富庶。但要以人均不到半亩耕地的资源条件,养活1400万人口,殊非易事。尤其是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谁来种田,怎么种田?
副市长谢瑞武告诉记者,成都的市情是大城市带大郊区, 保供应、促发展,是成都现代农业面临的重大课题。成都市坚持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定位,以集中连片产业基地建设为重点,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从而提高全市“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的保障能力。
邛崃市冉义镇新民专业合作社的育秧大棚里,负责人任华涛正查看着秧苗长势。“再过几天就可以往大田移栽了,别看不到10亩,却能管上近千亩的稻田呢。”合作社2012年开始流转土地,小麦、油菜都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种植,3000亩地只需要五六个人管理。“集中育秧苗齐、苗壮,还解决了机插秧难题,以后种地拼的是科技含量和机械化水平。”
让任华涛高兴的是,政府对他这样的种粮大户支持力度越来越大。“规模化种植省市县加起来每亩补贴达500元;集中育秧给了20万元补贴,合作社购置烘干机还有100多万的补贴。”任华涛逐一细数。#p#分页标题#e#
与流转土地规模经营、培育种粮大户相比,崇州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在传统小农经营和大户规模经营之间找到了发展现代农业的第三条路,实现了农民“离地不失地、离地不失权”。
杨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份合作社是崇州市试点的第一家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技推广站站长周维松介绍,合作社所在的隆兴镇黎坝村只有30户农户,人均不到一亩田。2011年,按照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黎坝村的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价折资、折股,工商注册成立了合作社。再由合作社聘请职业经理人来耕种,按比例分成。
“职业经理人竞聘才能上岗,大多懂技术、会管理。像黎坝村第一年每亩产量就提高了100斤,利润增加了两三百元。”崇州市农发局党组成员刘波说,目前崇州市已有144个村(社区)组建了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分散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转变。
为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从2013年起,成都每年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的资金,确保足额用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同时重点建设10个粮经产业新村,建设成片推进综合示范基地,围绕示范基地建设有效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2.64亿元,区(市)县财政配套3.5亿元。
(快乐农民网收集的内容,旨在记录与传播,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问题请及时与站长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