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找问题,自己想办法,自己管自己
赵坝“农民议会”撬动乡村治理
本报记者 马征
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金牛湖街道赵坝组是一个只有34户农民、160多人的自然村,改革开放以后,赵坝人依靠辛勤的劳动逐渐解决温饱,但赵坝也面临着很多新的问题:村子里环境恶化,公共事务无人管理;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民参与程度低,缺少发展的动力和方向;行政村管理资源不足,无法深入了解和及时处理村民小组的利益诉求。这也是新形势下中国乡村治理面临的失衡问题。
眼见和城镇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大,甚至和周边村子相比也落后了,赵坝人再也坐不住了。2007年赵坝人成立了自己管理自己的“农民议会”,通过这一载体凝聚人心,解决困难,加速发展。“农民议会”成为当地新农村建设中创新乡村治理机制的鲜活样板。近日,记者来到三面环水的赵坝村村民小组,采访这一充满活力的基层农民组织。
“我们就是个治理自己管理自己的组织”
说起当初成立“农民议会”的想法,61岁的卞有槽简单直白地告诉记者,大家就是想改变村容村貌。
2007年春节期间,村民互拜新年,但是大家却怨天怨地。天下着雨,赵坝的道路泥泞不堪,连自行车都推不过去。村口的老水塘被村民称为“碟子塘”,年久失修,淤积严重。闭塞的交通、脏乱差的环境、落后的状况让赵坝人心急如焚,如何改变现状?赵坝人反复商量,认为可以凭自己的力量改变赵坝,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没有人把村民组织起来。
2007年3月6日晚,村民们聚集在赵永权家,社区干部列席,34位村民代表决定选举成立赵坝“农民议会”。当时的选举会议记录上这样写道:“为建设家园,做好村庄发展规划,我们今天的会议主要成立农民议会,主要任务,管理好自己,服务好自己,建设好家园。遇事民主商议。”农户代表对13名候选人投票,差额选举产生了9名议员。这是南京市第一个在自然村成立的自治组织。“‘议会’意思就是开会来议一议村里的事,集中大家的建议,也有叫我们‘板凳议会’、‘田间议会’的,无论怎么叫,我们就是个治理自己管理自己的组织。”农民议员卞有槽说。
如今的赵坝,水沟不臭了,路面硬化了,路灯亮起来了……昔日的“碟子塘”变成一池绿水,水中倒映着成荫绿树,一派田园风光。这些变化得益于“农民议会”提出并讨论的一个个议题,经过村民民主协商和表决,大大小小的议题被付诸行动,赵坝人居环境大大改善。到目前为止,通过“政策扶持一点、老百姓出一点、小老板赞助一点”的筹资方式,共计1000多万元投入到赵坝的各项建设中。 #p#分页标题#e#
(快乐农民网收集的内容,旨在记录与传播,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问题请及时与站长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