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企业对外农业投资研究课题主持人 宋洪远
主持人:本报记者 钟欣
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是我国改革开放在新时期的重要内容。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不久前发布的《中国企业对外农业投资研究报告》,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基本状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当前中国企业对外农业投资的特征、障碍和对策建议。那么,如何促进中国企业走出去?中国企业如何应对在对外农业投资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从而走得更稳更好?本栏目邀请到权威专家宋洪远先生,一起对此进行探讨。
主持人:我国自2000年明确提出要实施“走出去”的战略以来,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迅速扩大。近年来,人们对中国企业对外农业投资的关注度也日益提高。作为中国企业对外农业投资研究课题的主持人,您认为我国实施农业“走出去”的战略意义何在?
宋洪远: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深化时期,对外贸易政策进行深入调整,在吸引外资、扩大出口的同时,提出了“走出去”的思想: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赋予具备条件的生产和科技企业对外经营权,发展一批国际化、实业化、集团化的综合贸易公司;积极扩大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2000年又明确提出要实施“走出去”战略。2001年,“走出去”战略首次写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纲要。 2006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将“走出去”战略的内容进一步拓展。
为了促进中国农业“走出去”,国家出台了多项相关政策。2006年,商务部、农业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的若干意见》,农业部还专门制定了《农业“走出去”发展规划》。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更是提出,要加快国际农业科技和农业开发合作,制定鼓励政策,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2014 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p#副标题#e#
首先,随着我国人口不断增长、城镇化持续推进和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需求仍将刚性增长,但是我国农业生产的资源约束越来越紧、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经济成本越来越高,靠增加资源投入来提高农产品产量的空间越来越小,据国内外有关机构预测,到2020年仅粮食的供需缺口就在1300亿斤左右,完全依靠国内农业生产保障农产品供给几乎是不可能的,加快农业“走出去” 步伐,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是我国保障农产品供给的必然选择。
其次,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与走出去更好结合,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在更广阔的空间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从全球获取资金、技术、市场、战略资源,更多分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好处,是我国构建开放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长期以来,贫困问题一直困扰着人类社会,截至2011年全球范围内至少仍然有11亿人口长期生活在每天消费低于1美元的绝对贫困线之下。在经济发展欠发达的国家与地区,农业吸纳了大部分的劳动力,而且雇佣了最多的贫困群体。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能够提高目标国农业发展水平,增加就业,提高收入水平,能为全球减贫作出巨大贡献,有利于树立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进一步提升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主持人: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和中国企业逐渐走出国门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国内经济学者们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也逐渐增多,那么中国企业对外农业投资研究这一课题的主要侧重点是什么?
宋洪远:自2006年中央出台农业“走出去”的支持政策以来,关于农业“走出去”的研究逐渐增多。中国企业对外农业投资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目标是从国家战略角度出发,总结过去我国农业“走出去”的进展与成就,梳理我国促进农业走出去的政策体系,结合我国企业对外农业直接投资遇到的问题,研究提出今后一段时期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的政策建议。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梳理了相关政策文件,搜集相关数据,邀请了国务院研究室、财政部、发改委、商务部、农业部、国研中心、中国科学院、对外经贸大学、中粮集团等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相关人员召开研讨会,讨论课题前期成果和调研方案。到广西、浙江、山东和黑龙江进行调研,并对这四省的36家企业的对外农业投资进行了深入的实地调研。这些企业所在地区对外农业投资具有鲜明的典型性。企业的所有制属性含盖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
主持人:我国对外农业投资的规模与农业发展的水平肯定是紧密相关的。目前我国农业“走出去”有哪些特点?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以及经营方式等有怎样的变化?
宋洪远: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对外农业投资很少。1985年3月,我国第一支远洋船队启航开赴西非海岸,揭开了中国远洋渔业历史的第一页,也开启了我国以企业为主的农业“走出去”的新篇章。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企业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国农业由长期以来的“引进来”开始逐渐发展为“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共同发展的阶段。2004~2011年,我国农林牧副渔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从8.34亿美元增长到34.17亿美元,增长3.1倍,年均增长22.3%。
从区域分布看,我国农业“走出去”已经遍及全球五大洲。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近300多家企业在全球46个国家或地区开展农业合作,从业人员6万余人。总的来看,比较集中地分布在东南亚、俄罗斯、南美洲以及非洲。
目前我国农业“走出去”已经从最初的渔业发展到很多行业和领域,包括粮食、油料作物种植、农畜产品的养殖和加工、仓储和物流体系建设、森林开发与木材加工、园艺产品生产、橡胶产品生产、水产品生产与加工、设施农业、农村能源与生物质能源及远洋渔业捕捞等。总的来看,发展规模较大、发展速度较快的产品和行业主要集中在那些我国国内需求较为旺盛、国内生产比较优势不强的产品或产业,主要包括大豆、玉米、水稻、天然橡胶、棕榈油、木薯的种植、加工、相关仓储物流设施的建设以及远洋渔业等。
随着农业“走出去”的快速发展,参与主体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近些年来,民营企业科技优势实力不断增强,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农业“走出去”的新生力量。从经营方式看,我国企业最初大多以独资形式进行境外开发,目前企业大多以合资形式进行开发。从发展模式看,企业根据不同国家的特点探索出各种模式,有“公司+农户”模式的,有直接新建、收购或租用生产基地或加工厂的,还有直接利用当地成熟的生产服务体系的。#p#副标题#e#
主持人:从近几年的实践看,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农业“走出去”的主体。但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有的企业也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通过调查研究,您认为目前中国企业对外农业投资还存在哪些障碍?
宋洪远: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应当坚持把企业作为“走出去”主体。一方面,企业是在市场化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机制较为灵活,开发和市场开拓能力较强,是实施农业走出去的天然主体,而且比政府更容易获得国际社会的接受,比个人更具投资实力,更容易获得成功。另一方面,企业实施农业“走出去”,也是其不断成长壮大、成为有实力农业跨国公司的必由之路。一些企业在东南亚、非洲、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广泛开展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领域的合作开发,取得较大成绩。
我们通过调研发现,企业对外农业投资面临的问题和障碍包括企业自身的约束、国内政策的障碍、国内支持服务体系的约束、国外投资环境与政策的约束。
企业自身的约束一是部分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弱,二是企业缺乏适合国际化经营的人才,三是面临发达国家企业的激烈竞争,四是普遍不注重发布社会责任报告,错失树立企业良好形象、改善与当地政府和民众关系的机会。
国内政策的障碍一是投资项目审批手续复杂、环节多、时间长,二是在境外使用国内种子受到国家种子出口管理的限制,三是粮食和棉花等农产品回运受到进口关税配额管理的限制,四是生产的产品运回国内受到动植物检验检疫管理的限制,五是生产的产品运回国内的通关税费负担较重。
国内支持服务体系的约束一是投资信息服务不到位,二是企业开展对外农业投资项目贷款难,三是对外农业投资项目缺乏相应的保险产品和服务,四是国家财政资金支持有限,五是企业对外农业投资欠缺行业协会帮助,六是政府的涉外服务不到位。
国外投资环境与政策的约束一是部分国家和地区政治社会不稳定,二是部分国家和地区政策连续性较差,三是投资国产业保护政策的壁垒,四是部分国家农业基础条件较差,五是工作签证受到投资国的严格限制,六是生产机械设备出境受到通关管理的限制。
主持人: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就需要鼓励企业不仅走出去,还要走稳走好。那么,对于对外农业投资企业的持续发展,研究报告提出了哪些有针对性的建议?
宋洪远:《中国企业对外农业投资研究报告》认为应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加快推进企业对外农业投资,并提出了支持企业对外农业投资的对策和建议。
一是制定更高层面的发展战略规划。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服务国家外交大局出发,进一步增强企业对外农业投资重要性的认识,抓紧制定实施对外农业投资战略规划,包括重点支持品种、重点投资国别和重点支持内容。成立由国务院领导牵头的领导小组及其办公机构,专门负责促进对外农业直接投资发展工作,统一协调解决企业对外农业投资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二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国家对外农业投资补贴制度,对于国内紧缺农产品的回运、国内农业生产资料出境给予补贴。支持国内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到境外直接投资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参股并购国际农产品加工和贸易企业。支持到境外特别是周边国家,开展互利共赢的农业生产和进出口合作。三是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四是用好对外农业援助资源。五是改善对外投资金融服务。六是构建对外投资保险体系。
嘉宾介绍:宋洪远,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二级研究员。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重要刊物上发表文章近80篇。作为主笔和主编撰写出版的著作有《中国农 村改革三十年》、《中国新农村建设:政策与实践》等24本。参加起草党中央国务院文件和中央领导同志讲话32件,是近10年中央一号文件起草组成员之一。 2008年10月荣获“中国改革开放30年60名农村人物”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