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正文

记者调查:规模制种收益为啥不如散户?

张艳玲2014-05-06

  规模制种收益为啥不如散户?

  ——来自四川省杂交水稻制种基地的调查

  编者按

  在小、散农户分散制种模式下,种子企业管理成本增加,基地生产秩序难以保障,私繁滥制、套购串购等情况的监管难度很大。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一些种子企业开始尝试流转土地,建立自己固定的制种基地,探索集中规模化制种,然而四川部分企业规模化制种的结果差强人意,企业规模制种收益远低于散户承包地制种。为何资金雄厚、技术领先的企业却拼不过小农户,记者为此进行了调查。

  本报记者 张艳玲

  40万亩、8000万公斤、400多个品种,作为杂交水稻制种大省,四川省生产了全国30%的杂交水稻种子。然而,基地相对分散、规模化生产少、组织化程度低成为制约四川省种业发展的一大瓶颈。据统计,四川全省75%的制种面积为小农户生产,90%为农户家庭分散经营。

  部分企业试水结果差强人意

  三丰种业公司是四川当地的生产型制种企业,专为省内外的种业大公司代理生产杂交水稻种子,常年制种面积1万多亩。由于今年行情不好,制种面积有所缩减,只有7000亩左右。公司总经理陈言均告诉记者,从2009年开始,三丰尝试改变委托农户分散制种方式,在制种村流转了200多亩土地推行规模化制种,但经过4年摸索效果并不好,去年不得不退出流转,回到原来委托农户分散制种的方式。

  三丰公司的退出并不是个案。2010年,四川金卓种业公司在彭山县流转了1300亩制种田,两年后因亏损严重也选择了退出。此外,西科种业、川农高科等近几年也纷纷在制种区直接流转土地,以建立固定的制种基地,探索集中规模化制种,但由于技术、管理、成本等原因效果不佳,多数不得不退出。#p#分页标题#e#

  今年4月初,农业部“百乡万户”调研组深入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县——四川省彭山县和安县,经过一个月的入户调查,调研组发现两地散户承包地制种收益远高于企业流转地规模化制种。统计显示,2013年,散户承包地制种亩纯收益(不含政策补贴,下同)彭山1430元、安县1400元,较水稻大田生产纯收益分别高出900元、870元;而企业流转地规模化制种每亩纯收益彭山130元、安县200元,较水稻大田生产纯收益还分别少了370元、300元。

  管理能力跟不上制种规模

  记者调查发现,管理能力跟不上制种规模,导致产量大幅下降是首要原因。如西科种业2011~2012年在绵阳市游仙区连片繁制“B优838”1100亩,两年亩产分别为60公斤和49公斤,而该品种正常制种产量为180公斤。

  其实,不只企业,制种大户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彭山县种子站曾做过一项调查,发现制种30亩以上农户的亩产一般要减产30公斤~50公斤,为此彭山县提倡每个制种户面积在30亩以下。

  “水稻制种比大田生产的技术要求高,如果生产单元面积过大,难以有效管理,技术措施落实不到位,就会造成减产。”彭山县种子站站长熊捷夫告诉记者,与农户制种相比,规模化制种技术要求更高、用工多且密集,企业大量临时雇工,技能参差不齐,常有出工不出力的情况,易造成秧苗栽插不够、喷施药不均匀、去杂不彻底、赶粉不充分等现象,导致制种减产、质量下降。


(快乐农民网收集的内容,旨在记录与传播,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问题请及时与站长联系。)
打赏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