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正文

李振声:科学家要勇于创新

nadmin2014-05-13

  

  李振声

  中央明确指出“要依靠自己保口粮,集中国内资源保重点,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确保口粮绝对安全,需要有关方面共同努力来完成,作为一个小麦育种工作者自然责无旁贷,我们一定要用卓有成效的科研成果,为确保口粮绝对安全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我们的责任就是尽快出好品种,解决农业生产面临的突出问题和瓶颈。上世纪50年代,我国北方冬麦区小麦条锈病大流行,几乎所有小麦品种都失去了抗病性,原因是小麦条锈病菌变异速度快。面对这样严重的威胁,我想到了通过小麦与牧草杂交,选育持久性抗病品种。于是我们组建了团队,迎难而上,经过20年的艰苦奋斗,育成了能同时抵抗8个不同条锈病生理小种的小麦新品种——“小偃6号”。在陕西省区域试验中,“小偃6号”1979~1980年分别比对照品种增产31.9%和28%,从1980年开始连续16年成为陕西省骨干品种。

  1987年以后,我们团队一直在盐碱土地区工作,亟须耐盐小麦品种。这个时候,我们想到长穗偃麦草来自美国犹他州的盐湖城,耐盐性很强。有可能从小偃麦后代中选出耐盐品种。通过十几年的努力,我们已经选出“小偃81”和“小偃60”两个耐盐性能较好的品种,通过审定后将在环渤海地区产生明显的增产效果。

  创新优异种质是育成突破性品种的物质基础,虽然难度大,花费时间长,但从国家战略需求和战略布局考虑,加强小麦种质创新研究是必要的。过去的成绩离不开敢于创新、乐于奉献,今后要在小麦育种方面取得更多进步,还需要继续发扬这种精神,为种业发展、强国富民作出贡献。

  【人物简介】 

  李振声,小麦育种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

  他育成小麦和长穗偃麦草远缘杂交新品种“小偃6号”,成为我国小麦育种的重要骨干亲本,其衍生品种50多个,累计推广3亿多亩,增产小麦超过150亿斤。用远缘杂交获得的“小偃蓝粒”为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他先后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陈嘉庚农业科学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进步奖、首届中华农业英才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快乐农民网收集的内容,旨在记录与传播,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问题请及时与站长联系。)
打赏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