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九项关键技术,全程机械化高效生产——
专家下田,传送油菜科技经
图为5月15日的油菜机收场景。
本报记者 何红卫 刘昊 乐明凯 文/图
“这里展示的油菜每亩比传统种植方式增收700多元呢。”5月15日,雨后放晴,艳阳高照,在湖北省公安县夹竹园镇观音寺村,中国农科院主办的油菜全程机械化高效生产模式示范现场,各类油菜作业农机轰鸣不断,多位专家教授下到田里,现场讲解各项技术实施后的效果,附近村民奔走相告。
油菜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且唯一能实现粮油兼丰的油料作物,可利用南方冬闲田生产,大量增加土壤有机质,是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理想的轮茬作物,然而,传统依靠人力投入的油菜种植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为了提高我国油菜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农业部已于2012年将油菜纳入到粮食增产模式攻关计划,与水稻等粮食作物一起统一部署了增产模式攻关。
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陈萌山介绍说,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也安排了“油菜增产综合技术生产模式研究”课题,由该院油料所牵头,聚集了全国相关优势科研力量组建项目团队,由中国农科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孔明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全面指导项目实施,加快推进油菜机械化相关科技成果的集成运用。#p#分页标题#e#
大联合大协作大攻关,集成九项关键技术
作为油菜增产项目的主要承担单位,中国农科院油料所联合华中农业大学、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等单位,开展了大联合、大协作、大攻关,按照全程机械化高效生产的要求,开展不同耕作制度下的高效增产模式研究。
该项目通过整合各个团队的单项技术形成整体,从而促进了农机农艺融合,提高油菜生产效益和效率。技术总负责人、国家油菜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油料所所长王汉中介绍说,通过对国家油菜产业体系等项目已获得的成果进行集成和中试熟化,形成了融合机械化品种、土壤适墒管理、密度调控、缓控释全营养一次施肥、联合机械播种、芽前封闭除草、“一促四防”、机械收获和秸秆(菌核)快速腐解等9项核心高新技术,形成了油菜全程机械化高效生产模式,并在湖北、湖南和江西建立了5个核心示范区达千亩以上的基地。
从种到收全程机械化,农民基本不用下田
缺少适于机收的品种是制约油菜生产机械化的重要瓶颈,加强适合机械化收获油菜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对推动我国油菜机械化进程至关重要。
油料所研究员刘贵华介绍说,中双11号具有高产、高抗、高油、双低等优点,株高适中、成熟度较一致,适宜机械化收获,连续4年被农业部定为国家主导油菜品种。中油种业科技公司王新发博士带来几箱用于展示的中双11号油菜种子,在现场很快被农民索取一空。
现场会上,“灭茬、旋耕、施肥、播种、开沟、覆土、封闭除草”等工序一次完成,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院长廖庆喜教授现场演示了油菜播种的农机农艺融合技术。 #p#分页标题#e#
(快乐农民网收集的内容,旨在记录与传播,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问题请及时与站长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