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和管护是制约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效果的两大瓶颈因素
看沾化如何解难题
孔令峰 李向中
雨后,地处鲁北的山东沾化麦苗青青,桃红柳绿,一派生机。更使人精神振奋的是昔日蓬头垢面的农村出落得清秀大方。这种变化得益于一场席卷冬枣之乡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没有农村的美丽,城市的美丽并不荣耀,没有农村的文明,城市的文明不会持久,只有农村文明与城市文明相映生辉,才能推进城镇化进程。”沾化县县委书记贾善银说。
自2013年8月起,沾化计划利用两年半的时间,集中县、乡、村三级力量,通过以奖代补对383个村实施“村庄硬化、美化、净化”,如今首批118个村环境整治已经完成。
钱从哪里来
政府奖励10元,带动社会投入50元
下洼镇曹家庙村70岁的陈宝岭老人对村里过去的生活记忆深刻,“粪堆上了路,垃圾垛成山,街道当场院,雨天行走难”。
“村里环境差,我们也想整治,可每年村里只有10万元的集体收入,有心无力!”村党支部书记陈元洪说。
制约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最大的瓶颈因素是资金。钱从哪里来,是环境整治之初人们争议最多的问题。
沾化县县长丁锋说,“财政资金在这个时候要发挥‘四两拨千斤’作用,通过以奖代补来拓宽筹资渠道,引导社会资金共同投入,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入机制。”#p#分页标题#e#
以奖代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民参与的活力被激发出来。社会各界积极捐资捐助,单位对口帮扶,乡村盘活村集体“三资”,村民踊跃筹资酬劳。首批118个村环境综合整治中,县财政筹措以奖代补资金3500万元,带动社会投入资金1.86亿元,起到了政府奖励10元钱撬动社会投入50元的带动效应。
“关键是大家的思维理念和精气神变了。”下洼镇党委书记闫华说,“过去是给多少钱办多少事,现在看需要干多少事,去找多少钱。”
同时,沾化县按照“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变、统筹使用、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各计其功”的原则,将农房建设改造、农村道路、安全饮水、电网改造、清洁能源、科学普及、文化体育、农家书屋等项目资金捆绑组合,集中投向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最大限度发挥资金效应。
好环境如何保持
三分整治七分管护,村村都有“黄马甲”
“村里的环境好了,大伙主动讲起卫生来,每天早上下地前、晚上干活归来都把垃圾倒在垃圾箱里。”富国街道太平村74岁的赵德安每天都穿着“黄马甲”,带着红袖标管护着村里的环境卫生。
“农村环境整治不是一时之功,而是长久之功。三分整治,七分管护,整治得好更要坚持管护好,这样才能使群众长期受益。”富国街道党工委书记郑同忠说。
沾化县坚持整治与管护并重,建立长效机制,将环卫资源、公共基础设施向乡镇农村延伸。全县各乡镇(街道)全部成立了专门环卫机构,建有标准化生态循环垃圾处理场,配备环卫工3675人,形成了“村村都有‘黄马甲’,一把扫帚扫到底”的城乡环卫一体化格局。#p#分页标题#e#
(快乐农民网收集的内容,旨在记录与传播,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问题请及时与站长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