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振中
5月21日,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扶贫办的扶贫干部来到排碧乡十八洞村的村民施齐文家里,这次送给他的不是慰问金,而是一张入股说明书。很快施齐文将会领到一张加盟合作社的股权证。
从农民到股东,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去年11月到十八洞村考察以后,全村477名贫困农民发生的一个崭新的变化。“给票子”不如“给路子”,这样的扶贫理念已在湘西州深入人心。湘西州委、州政府正在以市场驱动为内生动力,深入推进产业扶贫,带动湘西州70余万贫困人口抱团脱贫。
“每4个人当中,就有一个是贫困人口;2个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加起来才只有全省1个农民的多。”湘西州扶贫办主任李全用这样一组数字向记者介绍该州的贫困人口现状。据介绍,湘西州贫困面大程度深,是湖南乃至武陵山脉扶贫攻坚的主战场。2013年底,湘西州尚有贫困人口71.76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达29.12%;2013年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749元。湘西州副州长何益群分析,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民持续增收难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湘西州农村特色产业存在发展资金少、优质产品少、精深加工少等问题,流通和生产环节相当薄弱,特别是农产品精深加工率仅为16%,远低于农业产业化30%的最低要求。
要让贫困人口富起来,就必须要让农村经济旺起来。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村经济?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1月在十八洞村考察时点了题,强调“扶贫工作三件事要做实”,摆在第一位的是“发展生产要实事求是”。
发展生产如何实事求是?湖南省副省长张硕辅认为,新阶段扶贫攻坚重在结合地方实际、创新经营机制、发展特色产业,因此要积极发展合作社,推进土地流转,探索家庭经营、企业经营、合作经营等多种经营模式,千方百计增加贫困农民收入。
要让中央精神在地方“落地扎根”,何益群认为,湘西州要将发展生产、产业扶贫作为首要大事来抓,特别是要因地制宜发展农村特色产业,重点抓好柑橘品改和茶叶、百合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积极发展湘西黄牛、黑毛猪等特色养殖业;同时发挥苗家人能织善绣的特长做好苗绣产业,兴起生态文化乡村游,确保所有贫困村都有支柱产业。
十八洞村就是受益的贫困村之一。十八洞村处于湘西富硒带上,是猕猴桃产业发展的最佳适生区。经过多次实地调研和专家论证,花垣县确定以猕猴桃开发作为该村的核心扶贫产业,计划开发1000亩的猕猴桃种植面积。但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十八洞村耕地面积只有817亩,人均才0.83亩。为了解决“资源有限、空间不够”的问题,湘西州创新性提出“跳出十八洞村建设十八洞产业”的扶贫思路,在花垣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内流转900亩土地,建设十八洞村猕猴桃产业辐射基地,打造十八洞黄金桃、猕猴桃核心基地与品牌。#p#分页标题#e#
为了让贫困农民从习惯于“拿钱”到学会“生钱”,十八洞村着重增强农民的“自我造血”能力。该村以苗汉子合作社牵头,全体村民共同参股合作,成立十八洞村猕猴桃开发专业合作社。该项目总投资600万元,其中苗汉子合作社出资306万元,占股51%,村集体和贫困户共同出资294万元,占股49%。
这294万元当中,有150万元是农民的“扶贫款”。在征得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当地政府将全村477名贫困人口每人3000元的扶贫资金作为股金注入了合作社。但怎样才能调动农民的市场参与意识,既让贫困农民不承担风险、但又能感知风险?湘西州扶贫办想出一策,让每名贫困人口自觉拿出100元同样作为入股资金,出小钱,得大利。
十八洞村扶贫模式所迸发出来的效应正在日益显现。湖南省扶贫办主任王志群评价说,湘西州创新市场机制,坚持市场导向,把扶贫开发与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结合起来,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大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大户发展,从而创新了利益联结机制,由市场进行资源配置,在更广泛的区域内让扶贫资源实现了有效的整合,逐步走出了一条市场化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快乐农民网收集的内容,旨在记录与传播,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问题请及时与站长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