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强
“渤海粮仓”,全称为“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是我国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中科院院士李振声提出,由中科院、科技部联合河北、山东、辽宁和天津4省市实施的国家重大科技支撑项目。该项目针对环渤海低平原4000万亩中低产田、1000万亩盐碱荒地淡水资源匮乏、土壤瘠薄盐碱等问题,通过综合实施土、肥、水、种等关键技术,以实现粮食增产的目的。该项目于2013年4月9日正式启动,至今已有一年多时间。5月上旬,记者奔赴项目主战场之一的河北省沧州市采访“渤海粮仓”的进展情况。
多点发力,深挖增产潜力
正是小麦扬花灌浆时节,站在自家20亩的小麦地里,看着长势壮实硬朗的小麦,白普才感觉到了踏实。他是南皮县乌马营镇白坊子村的农民,他告诉记者,以前自家的盐碱地白哗哗的,走上去咔哧咔哧响,小麦亩产从来没有超过500斤,但今年小麦估计亩产超千斤没有问题,这得感谢“渤海粮仓”,得感谢试验站的科技人员。
白普才说的试验站是指中科院南皮农业生态试验站,该试验站是“渤海粮仓”在沧州的实施主体,在试验站里,记者采访了中科院院士李振声。
李振声说,从发展脉络来看,“渤海粮仓”可以说是“黄淮海科技攻关”的延续和提升,如果说“黄淮海”基本解决的是盐碱地上种上了粮食,“渤海粮仓”则是要解决多产粮食的问题。“渤海粮仓”的技术核心包括种、土、水等方面,种有耐盐小麦品种小偃系列、耐盐玉米HN866等,土的技术核心为以盐治盐、以肥调盐,如微咸水灌溉、咸水结冰灌溉,水的技术核心为水尽其用,如雨养旱作农业等。
中科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站长刘小京以微咸水灌溉为例,向记者讲述了“渤海粮仓”的创新之处。所谓微咸水,是指当地地下30到50米的浅水层,含盐量在0.3%之内,因为冬小麦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耐盐性,所以可以利用微咸水来灌溉,这样既解决了地上水资源不足的问题,又可以减少对深层水的过度利用,可谓一举多得。
目前,微咸水灌溉技术在南皮县乌马营镇的白坊子村和东五拨村、南皮镇穆三拨村都得到了较好的推广应用。
示范带动,盐碱地变高产田
白坊子村支书白普青告诉记者:村里从去年开始种植由李振声培育的小偃81、小偃60耐盐小麦品种,同时推广微咸水灌溉技术。去年大涝,其他小麦品种亩产500斤,小偃系列亩产700斤,今年估计亩产能达到1000斤。#p#分页标题#e#
东五拨村则按照中科院专家的指导,在1000亩的耕地上推广小麦玉米浅层微咸水补灌吨粮关键技术,其主要内容包括:抗逆品种——周年亩产吨粮,咸水灌溉——亩节约淡水50~100立方米,肥力提升——减少氮肥20%,轮耕制度——构建理想土体构型、创建蓄水营养层。该村属于重度盐碱地(土壤含盐量为0.8%),但去年小麦亩产达到750斤以上,玉米亩产900斤,今年小麦预计亩产过千斤。
(快乐农民网收集的内容,旨在记录与传播,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问题请及时与站长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