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最美农技员
农民看他,熟悉得就像村里人
——记湖南省张家界市王家坪镇农技站站长李东明
记者张凤云
“李东明,我怎么不认得?这两月来我们村就不下五次。”5月7日,在湖南省张家界市王家坪镇韭菜垭村的山路上,记者碰到了一位刚从田里回来的老大爷。提起李东明,老大爷显得很高兴:“他人很勤快,我们这里40岁以上种田的一般都认识。”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至今,李东明已经在王家坪的农村跑了20多个年头了。农民们看这个瘦高个、大脑门、被山里太阳晒得黝黑的农技员,熟悉得就像村里人。
“每一项新技术的推广,都是老百姓观念的巨大转变”
1988年从农校毕业后,正赶上乡里缺农技员,李东明主动申请来到了条件艰苦的王家坪。而在李东明的记忆里,那段时间,也是推广水稻“双两大”技术最困难的时期。
“你免费送他种子,免费给他育小苗,他都不要。等你走以后,他马上把牛赶下田把秧给耙了,你就得耐心做工作。”李东明说,“当时也不是我一个人,政府的所有人员都下到村组。几乎家家户户到插秧的时候我们都要去给他插。”
白天农民下田了,李东明和同事们就专选晚上,或者下雨天进村。打个火把,下雨天走在农村泥泞的小路上,经常摔得浑身是泥。
王家坪地处山区,村庄之间隔得远,加上交通不便,李东明每次去村里都要待上几天。
“秧苗素质好,增产潜力才能大。我们当时一个组一个组地开会,讲‘双两大’的好处,至少3年的时间才把这项技术推广开了。现在‘双两大’、旱育秧、抛秧这些技术基本都普及了。”李东明感慨地说,“每一项新技术的推广,都需要老百姓观念的巨大转变。”
对于省时省力的抛秧技术,石堰坪村村民全宏锦说,一开始很多村民并不接受,“不习惯,这个小苗抛到田里都看不到苗。我们祖祖辈辈都是秧苗这么深了才栽,抛秧根比较浅,觉得不稳当。东明就说‘你试试’,结果还真是好。”
村民们后来再看抛秧技术,已经完全是另外一种态度了。“哪个不想舒服?一个人一天能轻松抛2亩以上。插秧一个小时就累得直不起腰来。”全宏锦乐呵呵地说,“所以大家都跟着学。”
(快乐农民网收集的内容,旨在记录与传播,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问题请及时与站长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