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赚到钱,我心里舒服
——记重庆市江津区经济作物站站长曾维友
本报记者 张凤云
为了准确掌握全区农业发展状况,他深入村组摸底调查;为了促进当地农业发展,他挨家挨户上门宣传科学技术;为了培养乡土农业人才,他讲课讲到晚上11点多……他,就是曾维友,重庆市江津区经济作物站站长、农艺师。一名在乡土大地上默默耕耘了18年的农技员。
“他经常来看,给我们讲技术,做示范”
5月8日,重庆刚刚下过雨。江津区石门镇李家村淋鑫果园的晚熟柑橘上还挂着水珠,城里的游客就已经到了。果农苟贤述急忙召集了几名妇女给将刚摘下来的柑橘装箱。
曾维友到果园里转了一圈,顺手拿起一个柑橘,“苟姐,你这个果子上面长了青苔,这个袋子还是要套紧一些。”来过多少次了,曾维友与这里的橘农已非常熟悉,“这个树,果子采了之后要马上修剪,树下部和内膛的枝一定要舍得剪。”
“要得,要得。”苟贤述跑了过来。
苟贤述说,他们种的“清见”柑橘与其他品种不一样,其他的十一二月份基本就采完了,他们第二年4月还有果子挂在树上,就要越冬、保温。以前他们也很盲目,曾维友就经常来看,给他们讲技术,做示范。
“品质也很重要的。原来不晓得要套袋,果子黑黑的,卖不上钱,那时候一两块钱一斤。”苟贤述说,“技术还是很有关系的。曾站长他们就告诉我们怎么套袋,怎么覆膜,怎么保温,去年我一棵树卖了3000多块钱,最多的时候卖过30块钱一斤,这不得了。”#p#分页标题#e#
说到种植技术,曾维友兴趣十足:“‘清见’这个品种,刚开始做的时候有个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好,就是掉果。快收喽,果子‘刷刷刷’地都在掉。当时老百姓就问,怎么办?我到处找资料,通过套袋、肥水管理这些技术解决了。”
曾维友有多喜欢钻研农业技术,江津的农民都看在眼里。
“他这个人很爱学习。我们不懂就找他,他不懂他再去问,他还带着我们到外面去学。听那个教授几天课抵好几年的。”在吴滩镇郎家村,正在管理大棚西瓜的农户吴培先这样对记者说。
1999年,由曾维友主导试点的竹架大棚瓜菜栽培示范初战告捷;2000年,在他的主导下,江津区水泥骨架大棚示范推广;2008年,玻璃温室高档蔬菜栽培示范推广……在曾维友的努力下,如今江津区设施大棚蔬菜基地已经扩大到了3000多亩,一直应用的吴滩镇更是发展成为了江津区最大的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
(快乐农民网收集的内容,旨在记录与传播,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问题请及时与站长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