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机收现场。张国扬摄
本报记者刘昊
五月中下旬,长江流域开始进入油菜收获季节。5月15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在湖北公安县夹竹园镇观音寺村1000亩核心示范区召开了油菜全程机械化高效生产模式示范现场会。“油菜增产综合技术生产模式研究”课题承担单位中国农科院油料所联合了华中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湖北荆州市农科院、湖北公安县农业局等油菜科研、推广单位在该村共同示范了油菜全程机械化高效生产模式。该模式集成了油菜品种、机械装备、植保、土壤肥料、栽培等5大领域的9项关键技术(见链接),实现了油菜生产种、管、收等各环节的全程机械化,每亩平均用工量从传统模式10个工减少到不到0.8个工,这一综合技术让“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油菜传统生产方式告别历史。
据统计,2013年全国油菜种植面积1.1亿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27.2%,远低于其他主要粮食作物。长江流域地区是我国油菜主产区,常年种植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85%左右。由于目前油菜种植品种、模式不一,机械化生产相对滞后,用工量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种植意愿和产业发展。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所长、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王汉中研究员向记者介绍说:油菜全程机械化生产的瓶颈一是在机播方面,由于油菜籽含油率高、易破损、粒径小等,使得现有机械播种方式难以满足农艺要求;二是在机收方面,现有油菜品种成熟度不一致,分枝多,机械收获损失较大。此外,在定位施肥等关键作业环节没有成熟、适宜的机械。
1
适合机种机收的“中双11号”悄然走红
“油菜全程机械化高效生产技术的关键是有适合机械直播和机收的高产油菜品种。”王汉中说。油菜机收看似是一个简单代劳过程,其实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全程机械化生产过程。机收前提是油菜品种必须抗倒伏、抗裂荚。否则油菜倒伏在地,收割机无能为力,抗裂荚性差,熟透油菜籽易脱落。
在观摩现场,适合于机械化收获的油菜新品种“中双11号”挺拔簇立田间,熟透的菜籽角果沉甸甸地挂满枝头。只见收割机慢慢推进,整齐地将“中双11号”卷进肚子吐出油菜籽,将秸秆变成碎末撒在地里。公安县农业局组织专家组测产,1万亩示范区理论亩产211.4公斤、核心区理论亩产241.7公斤,分别比传统的高产水平180公斤增产17.4%和34.3%,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多熟制条件下低损失的油菜机械化收获。#p#分页标题#e#
“中双11号”是由王汉中研究员带领的育种团队培育而成的,是世界上首个集高含油量(49%以上)、强抗裂荚、高抗倒伏、抗菌核病为一体的双低油菜品种,2008年通过国家审定以来已在全国推广应用1300多万亩。“中双11号”出油率比一般油菜品种高出5个百分点,每百公斤“中双11号”菜籽能多榨出5公斤的菜籽油,相当于企业增加了15%左右的纯利润。
围绕“中双11号”等适合机收的品种,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中国农科院油料所、华中农大、湖南农大等单位联合攻关,收获机械和配套栽培技术的研发取得成功。在观摩现场,一台收割机每小时收获5~8亩油菜,比人工收获提高工效40倍以上,同改进前的旧机型或一般兼用油菜收获机械相比,工效提高2倍以上,成功实现了机收品种、机收农艺技术和机收装备的配套应用。
(快乐农民网收集的内容,旨在记录与传播,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问题请及时与站长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