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庞博 郝凌峰 孙永健 李飞
百年重点中学,为何迁址于一个村庄里?
走进河北省永年县杜刘固村,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一排排别墅整齐划一,柏油马路上车流如梭。但是,令记者印象最深的画面和声音,要数永年县第二中学宽敞明亮的校舍和朗朗的读书声。
永年二中是一所拥有百年历史的河北省重点中学,前身是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的广平府中学堂,底蕴深厚。但是由于位于古城区,占地面积和学生数量十分有限,“软件特别硬,硬件特别软”问题一直困扰着这所学校。2006年,杜刘固村专门规划出377亩土地支持永年县第二中学迁址本村,并由该村村办企业河北钢铁集团永洋钢铁公司垫资1.5亿元保证学校顺利建设完工。
一个村庄为何愿意,并且能够向一所中学伸出橄榄枝?
三十几年前,杜刘固村还是一个“遍地茅草岗,种啥啥不长”的三类村。在改革大潮中,该村通过发展村办企业带动村民走上了共同富裕之路。“重点中学迁址我村,一方面可以促进全村第三产业发展,另一方面,村办企业职工子女也可以就近上学,最重要的是,村里100多个适龄学生能够拥有良好的教育环境。”杜刘固村委会主任杜庆申的一番话,道出了一个村庄的远见卓识——巩固发展这个“硬道理”,强化乡村治理的“软实力”。
发展就是硬道理:工业突围,以工补农,杜刘固村村办企业通过三次股权结构调整,完成了企业改制、发展与村民共富的过程,用“硬道理”解决治穷难题
1982年,杜刘固村实行包产到户,国家主导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乡村治理模式逐渐淡出,村民的生产积极性被极大调动起来,村里有了一些剩余劳动力。这一年,村第二生产队队长杜庆申,凭借在邯郸钢铁厂做临时工积累的经验,以走街串户筹来的7万元钱,办起一座小型轧钢作坊,即河北钢铁集团永洋钢铁有限公司的前身。
刚刚起步的轧钢厂,股权不清,发展乏力。为了明晰股权,永洋公司在中国农村集体经济经营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完成了第一次股权结构调整。1986年,轧钢作坊作为集体资产,折价23万元改制为永年轧钢厂,包括杜庆申在内的6位村民成为该厂的原始股东,企业活力得到释放,迅速发展起来。
1993年,进入发展关键期的永年轧钢厂,与湖南常德和香港的两家企业合资组建了河北永洋钢铁有限公司,完成了第二次股权结构调整。此后,永洋公司迅速找准市场定位,以生产“大厂不愿干,小厂干不了”的轻轨、工字钢、U型钢等产品为突破口,进入了规模化快速发展阶段。#p#分页标题#e#
发展是硬道理,共同富裕同样也是硬道理。如何使永洋公司的发展成果惠及全村,是一直萦绕在杜庆申心头的大事。企业改制后,他与另外五位原始股东始终坚持将利润的20%用于给杜刘固村二组村民分红。1998年,正处于发展黄金期的永洋公司再次做出重大决定——增资扩股,允许杜刘固村全体村民持有企业50%的股份。正是这关键的第三次股权结构调整,将企业的发展转化为村民共富的源动力,为杜刘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保障。
除分红外,通过提供就业,2013年永洋公司转移了杜刘固村2160个富余劳动力,占村人口总数的55%,每年可提供工资收入近1.5亿元。村里一户以补鞋为生的贫困农民,原家庭年收入不足5000元,在永洋公司就业不足10年时间,家庭储蓄总额就达到了30万元。
(快乐农民网收集的内容,旨在记录与传播,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问题请及时与站长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