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正文

部分乡村陷“无人管事”尴尬:人心涣散 运行瘫痪

nadmin2014-06-16

  有钱办事,有人管事,有章理事,是乡村治理的最佳状态。而这其中,有人管事无疑是基础中的基础。

  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留守乡村的只有被称为“386199部队”的妇女、儿童和老人。田地无人耕种、基础设施无人建设,甚至连安全都无人保障。处于社会大变革中的广袤农村,如何破解这种“无人管事”的困局?

  在山区面积达2/3的山东省邹城市,探索才刚刚开始。

  内选外请,本土“能人”挑大梁 

 

  一条新修的柏油路,将田黄镇栖驾峪村的新旧村址隔开。路北,一排排二层小楼整齐矗立;路南,旧村早已没了踪影,代之以大片农田和一排生产用房。

  村支书兼村主任马传胜今年38岁,却是个年轻的“老支书”。1998年,他被村民选为村主任,一年之后担任支部书记。此前,栖驾峪村在十里八乡“名气”不小。因为村办企业倒台欠了130多万元的债,村民意见很大,光查账就查了好几年。

  “班子散了,村里的事没人管,多的时候老百姓一个月能去北京上访三趟。”那时候,马传胜在镇计生办干临时工,家里还经营生猪屠宰,一年能挣十多万元,日子过得有声有色。

  群众对村两委意见大,马传胜就先整顿“两委”班子,组织全体党员干部抓学习、提素质。班子有了战斗力,马传胜又开始聚民心。比如狠刹吃喝风,凡是镇工作人员来村,确需吃饭的一律按每人1.5元标准,并且实行“对口陪餐”。大家一看马传胜带了头,谁也不敢越“雷池”半步。

  马传胜还把村里52名党员分成3组,每个支部成员负责17名党员,每个党员再负责13个农户,编织出政策宣传、矛盾排查、纠纷调解的网格。“真要把村里的事管好,不能光靠两委成员,必须把党员的积极性发挥出来。”

  有了管事的人,栖驾峪人在平地种起了小香瓜,在山地里种上了苹果和板栗,还搞起了招商引资。没几年工夫,村里就大变样:新房越来越多,路灯越来越亮,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

  在田黄镇,像栖驾峪这样请“本土”能人挑大梁的为数不少。截至目前,全镇51个村党支部书记中,各行各业的能人有29名。这其中,有一直在家经商创业的,也有在外务工被请回来的。他们的加入,不仅提高了乡村的治理水平,而且使田黄镇村党支部书记的年龄结构得到优化调整,45周岁以下的就有19人。

  “以前村两委班子结构严重老化,就算是想干事,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田黄镇组织委员潘伟记得,有两个50多岁的老村支书跟自己发感慨,“看了人家的旧村改造,心里也很羡慕,不是不想搞,是真干不动了,村里的事,还是得让有心力的人来管”。#p#分页标题#e#

  下派干部,补齐短板治瘫软 

  最让县乡党委头疼的,莫过于那些人心特别涣散、运行几乎瘫痪的村。内选选不出,外请请不回。香城镇西韩村就是这样。过去两年,两委班子一直配不齐,只剩会计和计生主任。

  村子不大,统共78户385人。要说发展,村民们几乎说不上跟过去有啥不一样。单看村委的办公楼,院子里荒草丛生,破窗户处处漏风。

  “刚来的时候啥都没有,这桌子都是我从别的单位弄过来的。”31岁的张明乐呵呵地开了腔,把村里的家底细数了一遍。他是邹城市建设局的干部,一个多月前被派到村里当支书。“一周五天驻村,一干三年,总要做出个样子来才能走。”

  时间虽然不长,可变化已经看得见。村里的主干道,不再脏乱差,还建起了绿化带。因为欠费好久不亮的路灯,现在重现光明。出村的道路硬化,目前正在招投标。新的村两委办公场所,也已有了图纸……

  计生主任付岩丽觉得,这下西韩村算是有了盼头。“以前没个能当家的人,老百姓有小事我们还能应付,涉及村里的大事就决断不了。别的村都在发展,我们没啥动静,跟人家比就是退步。”

  对这些薄弱涣散村,邹城市今年下了决心,从各镇街和市直部门选派了41名在编在岗的机关干部。他们的任务,首先是要确保村里有人管事,然后想方设法提升村级发展水平,同时还要为今后的发展选育“后来人”。城前镇还采取直接向村里派党支部、返聘离岗能人等方式,破解薄弱涣散村“无人管事”的难题。

  从2012年4月起,邹城市还在887个村居实施了以“第一书记”、民警联村、民生代办为主要内容的村级“三个全覆盖”活动。1360名驻村干部、830名联村民警、910名民生代办员,帮助村里发展、解决村民问题、改善村庄环境。

  “每个村选派的干部都不一样,比如经济薄弱的选派经济干部,乱村选派政法干部,哪个方面比较弱就先把短板补起来,把管理村庄、服务村民的担子挑起来。”邹城市委组织部副部长侯祥斐认为,立足于当前农村的实际情况,借助外力不失为解决薄弱涣散村问题的办法,关键在于选好人并予以制度保障,让他们能在村里呆得住、干成事。

  提高乡村干部待遇,解决离岗后顾之忧 

  “感觉很凄凉,晚上老头老太太拿个马扎,哪有灯就坐上几个。问孩子哪去了,就说出去务工了,好不容易碰上个30来岁的,还是有点残疾走不了。”在石墙镇南刘村驻了几次村,邹城市委书记张胜明心里边一点都不轻松。#p#分页标题#e#

  以前,有些乡村是有人在岗,但办不了什么事。比如南刘村,老支书因为脑血栓已经偏瘫,但岗位一直没退。有些乡村是有人在岗,但办的多是坏事。上一轮换届后,邹城市依法依规,处理了好几个为害乡里的“村霸”。

  “选人用人还是要体现党管干部的原则,哪些人能干,哪些人不能干,上级党委都要有个数,不能放任自流。”今年9月,是新一轮的村级两委换届。张胜明认为,在目前乡村人才大量外流的情况下,要想实现乡村“有人管事”,既要选好人、多加关怀,更要加强监督和管理。

  侯祥斐觉得,乡村“无人管事”还有一个现实的原因,就是乡村干部不好当。“当前农村正处于转型发展期,长期以来形成的工作模式导致乡村干部的责任很大,但待遇不高。我们这些年也在想办法提高他们的待遇,尤其是离岗之后,减少他们的后顾之忧。”

  从2009年起,邹城市财政统筹村居党组织书记岗位报酬,统一发放岗位补贴、办理养老保险。同时,邹城市还形成了村级党组织最低运转经费保障机制,按照人均30元(以村民数为准)的标准,每年向887个村居投入2437万元。2011年以来,市财政累计投入896万元,连同镇街配套、部门帮扶、村级自筹等各类资金,改造提升村级活动场所161个。

  邹城市所做的另一项工作,则是通过加速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推动乡村改头换面,吸引在外的青壮年劳动力回流。

  城前镇公路四通八达,学校、医院档次提升。有些长期在外的城前人,逢年过节回来直呼“认不出”。目前,镇驻地吸引了周围乡镇450余人购房、经商,本镇约有3500余名群众在驻地居住、就业。

  城前镇党委书记屈耀武说,外出务工为的是让自己的家人吃得好、住得好、生活得好。“如果在家门口就能有活干、孩子能接受好的教育、家人能有好的医疗条件,谁还愿意背井离乡?乡村里的事也不会没人管。”记者 卞民德


(快乐农民网收集的内容,旨在记录与传播,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问题请及时与站长联系。)
打赏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