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正文

[三夏纪事]一位玉米专家谈夏种

nadmin2014-06-17

    本报记者 王瑜 实习生 李国龙

    6月15日早上8点,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主任赵久然带着4大袋“京单38”从北京农林科学院出发,直奔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立教村种粮大户范学连家。

    “老范是全国种粮大户标兵,我们每年都送3~5个品种给他试种。前年试种的时候,他就看中了‘京单38’,但种子销售点卖缺了,一定让我给他带些去。”作为农业部玉米专家技术指导组组长,三夏期间,赵久然的日程被挤得满满当当,“要不是儿子发了一个短信,我都不知道今天是父亲节。”说这话时,他的眼睛里亮亮的。

    “从种到收都来指导,每次来了也不是地头上站站,而是每个角落都要转到” 

    8点40分,车停在琉璃河镇立教村一大片麦田边,一台装满麦粒的小卡车从机耕道上呼啸而过,一台联合收割机正在田里吞麦吐秆,更远处秸秆还田机和播种施肥一体机也在来回奔走。

    “可能正在播种,听不见电话。”打了两遍手机都没有接通,赵久然和助手王荣焕就沿着田埂向里走,刚走了十几步,中间那台拖拉机停了下来,一位穿着豆绿色T恤衫的黑大个儿从拖拉机里跳下来,一路小跑着朝赵久然奔过来:“赵专家,看车像你的,我就赶紧停下拖拉机,看看是不是你来了。”

    交往10多年,老范对赵久然是心服口服:“以前‘三种三收’和玉米套种,小麦收获前在麦渠埂上套种玉米,小麦收获后才能再管玉米,结果哪个产量都不高,现在是‘两茬直播’,小麦亩产1000斤以上,玉米亩产也从800多斤增加到1400斤。”

    每亩提高100斤,600亩就是6万斤;如果每亩增产200斤,就是12万斤粮食,承包了600亩耕地种植小麦和玉米的老范,对产量的增减很敏感,对科技的需求也很迫切。

    “我为什么相信赵专家,因为他知道农民不可欺。”老范告诉记者,“从种到收,赵专家都到地里指导,每次来了也不是地头上站站,而是每个角落都要转到。大喇叭口期是玉米形成产量的关键,从小喇叭口期到大喇叭口期,赵专家都要来,整个生长季起码来3次,根据玉米长势帮我们定追肥的数量是每亩30斤、40斤还是50斤。”

    2012年北京“7·21”暴雨,房山是重灾区。“当时水淹到这里,我想着肯定是绝产了。”老范左手放到膝盖上方比划着当时的水深,“赵专家打来电话问情况,告诉我只要3天内把玉米田里的水排出去,加强管理,及时补肥,大部分收成可以挽回。按照赵专家的办法,果然每亩收了1000多斤。” #p#分页标题#e#


(快乐农民网收集的内容,旨在记录与传播,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问题请及时与站长联系。)
打赏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