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正文

山东省菏泽市小麦产量“十一连增”的启示

nadmin2014-07-22

稳粮责任重于泰山

——山东省菏泽市小麦产量“十一连增”的启示

  本报记者 于洪光 吕兵兵 通讯员 陈新振

  6月中旬,从山东菏泽传来捷报:今年小麦收获达944万亩,较去年增加3.9万亩;亩均841.2斤,增加14斤;总产79.4亿斤,增加1.9亿斤;单产和总产分别实现“十一连增”。

  谈起小麦,菏泽市副市长王桂松如数家珍:“近几年,菏泽小麦种植940万亩左右,总产75亿斤以上,担当了山东小麦生产1/6的责任。除满足菏泽口粮外,年均净销售小麦38亿斤以上,约占山东可调剂小麦的50%,居全省第1位。菏泽发展小麦的体会,可概括为‘稳面积、夯基础、提地力、抓创建、重科技、强服务’。”

  为了探析菏泽小麦生产经验和启示,记者走进菏泽田野,迎着灼热南风,呼吸着阵阵麦香,采访农户,求教专家,访谈官员,对菏泽小麦进行全方位“观察”。

  稳面积:立足“三个依靠”,调动“三个积极性”

  曹县梁堤头镇梁西村3000亩耕地全部为粮田,今年小麦单产1200斤以上。谈到种粮,村支书姜广进讲得很实在:“一是咱村有种粮传统,家家户户种粮存粮;二是产量挺喜人,加上补贴,种粮收入也可以;三是都用机械了,种粮省事,不耽误大伙打工。”

  王桂松说:“担当粮食发展大任,稳定种粮面积是基础。在目前种粮效益较低、农民积极性不高的情况下,菏泽稳定粮食面积的措施,就是把粮食生产作为‘一把手工程’,立足‘三个依靠’,调动‘三个积极性’。”

  菏泽种粮“三个依靠”,一是依靠各级党委政府担当粮食生产责任;二是依靠国家惠农政策和粮食主产区倾斜政策的支撑与落实;三是依靠农户“种粮+打工”经营方式,保障农民收入。“三个积极性”,一是通过落实惠农政策、推进高产创建、举办粮王大赛等举措,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二是把粮食生产作为县乡科学发展的考核重点,加大对粮食生产大县和大乡的政策倾斜和财政转移力度,调动县乡党政积极性;三是通过农技人员考核与粮食增产的挂钩,奖励优秀农技人员,调动农技人员积极性。

  夯基础:抓住“两大制约”,主攻“两个重点”

  “今年俺村1800亩麦子亩产都过了1200斤,最高的1400多斤,是历年最高的。做梦都不敢想。”成武县天宫镇高庄村党支部书记刘钦良说。

  刘钦良对小麦产量的“惊讶”,是相对于历史上菏泽的农业基础。菏泽北靠黄河,与河南省兰考县相邻,属于黄泛冲积平原,土壤沙化较重;农业基础设施欠账较多,水利、道路等配套较差;在小麦生长晚期,干热风较多。#p#分页标题#e#

  “历史上菏泽农业有‘两大制约’,一是水利,二是风沙和干热风。对此,长期以来菏泽将水利和林网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两个重点’。”王桂松介绍。

  菏泽坚持把农田水利建设放在全局突出位置。健全了“市级指挥、县乡实施、村级支持、夏冬会战”水利建设机制,实施了灌区配套与节水改造、小农水重点县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设了13座平原水库,抓了9条河流治理,形成了农田“旱浇、涝排”水利工程体系,保证了黄河水随缺、随引、随用。

  菏泽坚持几十年大规模植树造林。按照200~300亩一个网格,建设高标准农田林网,形成了田成方、树成网、林田路水相结合的农田林网格局,林木覆盖率达33.6%,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环境。


(快乐农民网收集的内容,旨在记录与传播,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问题请及时与站长联系。)
打赏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