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畅 戴英杰 余宇婷 陶红 甘甜甜
炎炎夏日,人们极力躲避层层热浪袭击的时候,却有那么一群人不辞辛苦地在烈日下工作,城市的点点滴滴都凝聚着他们的汗水,他们就是我们的农民工兄弟。近日,我们走进上海市普贤区的农民工工地,认识那一张张鲜活的面孔,倾听他们的人生故事。
赵兵:焊机是我一生的朋友
刚走进上海城邦工程有限公司的工地,就被门口的电焊工给吸引住了,“不速之客”并没有让这位师傅停下手中的活儿,他就是赵兵。赵师傅今年43岁,在上海打工已经超过20年,一直都在做电焊工,可以称得上是电焊工里的老行家了。赵师傅说现在厂里的效益挺不错的,他对于自己的工作比较满意。
赵师傅的妻子也在上海打工,是一家食品厂的工人。他们有一个儿子,但儿子没有留在老家,被夫妻俩带来上海一起生活。农民工子女异地教育问题一直令人头疼,赵师傅为什么还把儿子带来上海呢?谈到这个问题,赵师傅脸上浮现一丝愁容。媒体上有各种各样关于留守儿童的报道,他觉得把孩子留在老人身边不放心,所以一定要让孩子和父母在一起。但由于户籍的原因,孩子不能参加上海市的中考,所以初三毕业之后就直接读了职业技术中专,孩子不能进入高中、大学,赵师傅的心里始终觉得遗憾。
“等儿子长大成家立业了,我就不想在上海了。”虽说在上海待了这么久,但赵师傅还是觉得老家的那片土地才真正是他的家园。在赵师傅心中,靠自己的努力,好好上班,做一名好的电焊工,一家人平平安安、快快乐乐地生活就很满足了。
檀银兰:满怀乡恋的大姐
檀银兰是越越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的一名工人,今年已经45岁了,儿子现在读大学。在儿子7岁的时候,她就来到了上海。孩子小的时候,作为母亲没能陪在身边悉心照顾,檀大姐心里也有很多遗憾和愧疚,但更多的是现实所迫的无可奈何。“家里没什么地,老家那边,年轻点儿的,都出来找活儿干,留在家里不挣钱。”
自己和丈夫在这座繁华的大都市打拼了十几年,但说起这座城市,檀大姐表现出更多的漂泊感,他们的心一直还是在自己安庆望江的老家。这么多年来,他们每年春节都要回去一趟,见见久别的乡亲们,听听熟悉的乡音,不图别的,图的是那家长里短的感觉。
工友们很少出去玩,一是因为没时间,但主要还是因为大伙不适应大都市的消费水平。檀大姐也是个精打细算过日子的人,一年难得离开自己工作的地方一两次,出去也就看个热闹,不买啥东西。但每次回老家的开销,特别是招呼亲朋,走亲串友,样样都要花不少钱,檀大姐对这份儿“奢侈”可一点都不心疼。#p#分页标题#e#
他们夫妇现在只想趁着年轻,再多挣几年钱。上海这座城市给他们提供了实现生活梦想的途径,但他们的根不在这儿。夫妻俩最大的心愿就是攒钱给儿子在上海买一套房,让儿子安稳地在上海落脚。而他们则准备再干几年就回老家。
(快乐农民网收集的内容,旨在记录与传播,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问题请及时与站长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