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正文

河套灌区50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项目——让"塞外粮仓"田增粮丰

赵洁2014-08-27

  耕地平整作物繁茂,田间道路纵横有序,灌排渠系笔直畅通,农田林网郁郁葱葱……夏末初秋,走在河套灌区50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区,随处可见这样的景象。

  由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支持、内蒙古自治区整合支农资金打造的河套灌区50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项目,被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列为2007年十大重点建议之一予以落实,将在2008年到2017年集中改造河套灌区中低产田500万亩,总投资预计达45亿元。素有“塞外粮仓”之称的河套灌区位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是我国三个特大型灌区之一,也是农业部确定的国家优质小麦和优势玉米主产区。然而2005年内蒙古自治区的统计数据显示,河套灌区农田中约有2/3即超过500万亩是中低产田,蕴藏着巨大的新增粮食产能潜力,50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获批。

  “截至目前,项目已实施6年,完成中低产田改造300万亩。”巴彦淖尔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主任邢国良说,“项目完成后,可确保全市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60亿斤以上,河套灌区新增种植面积50万亩,年可节约水资源3亿立方米!”

  15片变4片,弃耕地变良田

  杭锦后旗二道桥镇永乐村村民白福富家有34亩地,过去分布在村子的各个方向,高高低低、大大小小多达15片。遇到播种、浇地、施肥、收获等农忙节点,54岁的老白和老伴根本跑不过来。“顾了这片,误了那片,有的小片不得不放弃。浇地时候,地势低的浇了几遍都淹了,地势高的一遍还没浇上。愁死人!”老白说。#p#分页标题#e#

  中低产田改造后,困扰老白多年的难题解了。他家的15片地被整合成距离相近、高低相同、配套齐全的4大片。“渠通了,地平了,路顺了,浇一次水比以前少用四五天,而且再不用眼巴巴守着怕被淹了。集中连片还方便机械作业,省事儿多了!”

  中低产田改造不仅显著改善了农民的生产条件,还增加了耕地面积,提升了耕地质量,提高了粮食产量。大量弃耕田恢复耕种,逐步成为中产甚至高产良田。

  乌拉特前旗乌拉山镇盐海子村村民王贵成对此深有感触:“中低产田改造前,土地质量差,地里大土块老草堰子多。我家30多亩地近一半是盐碱地,几乎没收成,只好弃耕。好地也只能种葵花,亩产200来斤就算不错。结果改造后,30多亩都能种了不说,过去弃耕的‘镶边秃子’(意为四边有苗,中间不长庄稼的地),现在亩满苗全,小麦亩产能上800斤,葵花300多斤。”

  “不光产量高了,各项目区改造后的土地片数少了,但整合了以前不规则的田间路、渠道、土堆、荒滩、坟地等,分到每家的耕地面积不减反增。”杭锦后旗农业综合开发办主任杨新瑞说。

  五原县什巴乡创业村三组组长王三福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全组288口人,原有耕地不到1500亩,改造后达到1800亩,人均可多分一亩地,年增收800~1000元。#p#分页标题#e#

  集中成片的土地采取规模化、机械化经营后,成本下降了,亩均效益提高了300~500元。

  对已实施项目区的调查显示,立项前项目区只有30%的耕地可种粮,经过2到3年的改造,90%的耕地都可以种粮,且亩产量由200公斤左右提高到至少300公斤,粮食生产能力明显提高,真正实现了“藏粮于地”。

  2013年,巴彦淖尔市耕地面积达1058万亩,比2007年增加198万亩;粮食产量达60亿斤,比2007年增加21亿斤;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077元,比2007年增加6642元。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帮助“塞外粮仓”实现了田增粮丰。


(快乐农民网收集的内容,旨在记录与传播,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问题请及时与站长联系。)
打赏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