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平原县委书记 马善军
近期,认真研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对总书记的重要观点、论述进行逐字逐句的理解、吸收,思想认识有了明显提升,改革创新、攻坚克难的信心和勇气也更足了。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前进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还面临很多没有解决好的难题,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复杂,这一切都需要在实践中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坚定全面深化改革的刚强意志,努力带领人民群众投身到新的改革大潮中去。
结合山东省平原县工作实际,从注重发展生态文明、改善民生、推进新型城镇化三方面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全力建设“美丽幸福新平原”。党的十八大报告着重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并将其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我们党和政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具体到平原而言,长期以来,工业结构以造纸、化工为主导,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粗放,曾经是山东省七个污染大县之一。随着国家转型升级战略的纵深推进,县里几家大型化工、造纸企业相继出现问题,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发展方式使我们吃尽了苦头。严峻的现实让我们认识到,只有摒弃过去拼资源、拼环境的传统发展模式,坚持走绿色、低碳发展、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使人民更富裕、环境更优美、社会更和谐。为此,2012年以来我们就聘请国家发改委专家编制了《平原县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及中长期规划》,列出了循环经济项目发展目录,成功引进了山东绿能科技、阳光富源等一批资源节约型、生态环保型项目,建成完善了10条循环经济产业链条。以实际行动,让平原在不断富裕的同时,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新鲜、环境更美丽。#p#分页标题#e#
发展不图虚名,高度关注民生,扎扎实实让发展成果惠及百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地方经济,增强财政实力,最终是为了改善百姓生活条件,这是最简单、最根本的工作逻辑;如果我们的发展不能回应人民的期待,不能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这样的发展就会失去意义。平原县上下坚持了这样一条理念:发展不刻意追求“账面财富”好看,而是坚持做到数字里面不注水,真实家底不虚胖,政绩不人为拔高,把各项工作抓到根子上,干到里子上,不图虚名、拧干水分,力求实实在在的发展。作为经济欠发达县,我们主动争取做了全省30家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县,当改革试点,不是上级拨款下来就完事大吉了,意味着要县级财政配套,要从“账面”往外拿钱,不但投入大,还要做大量的基础性和探索创新工作。试点的效果落实到群众身上,看病不再难,费用省不少,这就是我们想要的效果。本届平原县委、县政府,还将坚定不移地把提升群众生活质量、有效化解新矛盾新问题,作为最大的事情来办,继续办出更高质量的教育、医疗、养老、行路以及各类涉及百姓实际生活的社会福利事业,让发展的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群众。
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顺应人民群众新追求,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强调,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十三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城镇化,在人类发展史上没有先例。粗放扩张、人地失衡、举债度日、破坏环境的老路不能再走了,也走不通了。在这样一个十分关键的路口,必须走出一条新型城镇化道路,切实把握正确的方向。作为以农业为主的平原县,从2009年就启动了城镇化的基础工程——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将876个自然村逐步整合为180个新型农村社区,选举出了新的农村社区党组织和社区村委会。同时,县里顺应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律,将县城、小城镇、农村社区放在城乡统筹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整体谋划,实施了“1+3+67”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以县城为中心,以三个重点乡镇作为经济增长极,规划建设67个大型并建社区。在此过程中,我们杜绝“让农民住空中楼阁”和“不可持续的城镇化”,坚持了两点:一是让农民进现代化社区、住好房子,充分考虑新社区的地理优势、交通条件、居住环境、历史文化等综合因素,使并建社区逐步向乡镇驻地集中,向大村强村聚集,向交通要道靠近,向宜居环境迁移;二是注重创业园区与居住社区同步建设,按照“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工则工”的原则,将产业园区与并建社区同规划、同建设,每个社区1.5公里半径范围内都规划建设了至少1处产业园区,极大方便了群众就近就地就业。目前,全县已规划建设农村产业园区185处,近8万名农民居住进新社区、打工在新园区,实现了就地城镇化。全县“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已经成为城镇化发展的新常态。#p#分页标题#e#
(快乐农民网收集的内容,旨在记录与传播,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问题请及时与站长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