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正文

仁乡教化风俗淳 800年人鱼同乐

本报记者 程天赐2014-09-13

人鱼同乐(资料图片)

  一条小溪,穿村而过的这一段长不过里许,遨游着上万尾五颜六色的鲤鱼,村民从不捕食。800年来,仁乡殷殷爱鲤,金鲤悠悠恋人,闻名遐迩,成为中华奇观——鲤鱼溪。这里还保留着堪称“世界唯一”“中国之最”的鱼冢、鱼葬、鱼祭文,吸引世界各地的人们来此探秘旅游。

  鲤鱼溪位于福建省周宁县浦源镇浦源村。这里居住着宋代从河南荥阳迁徙来的郑姓后代。他们在溪中饲养鲤鱼,视鲤鱼为水质的“侦察兵”,村民安全的“保护神”。淳朴的民风,造就了鲤鱼闻人声而来,见人影而聚的温顺习性,形成了溪中彩鳞翻飞、溪畔笑声琅琅的人鱼同乐情景。

  鲤鱼溪的鱼钟人情。它们喜欢与人同游。游客赏鱼牧鱼时,常将光饼(当地小吃)投入溪中,鱼群婆娑起舞,不时还来个“跃龙门”的难度动作。游客用手抚摸鱼群,鲤鱼便回馈客人几束美丽的水花。

  傍晚时分,村妇们在溪边清洗食物,鲤鱼成群结队而来,竞相拖曳。一片菜叶、一节猪肠往往成为人鱼嬉戏的媒介,你争我夺,人若稍一放松,鱼便乘机叼着它扬长而去,惹得妇女们一阵笑骂。村里的孩子喜欢端着饭碗站在溪边吃饭,和鱼儿“你一口,我一口”,融洽成趣。#p#分页标题#e#

  鲤鱼溪的人谙鱼性。村民经过长期观察,掌握了鲤鱼的很多生活习性,沿溪以鹅卵石垒街堤,铺幽径,设流坎,增加溪水活性,营造了鱼类逆水排卵繁殖的舒适环境。两岸建房时,都要在青石板下修建L型穴洞,以便在发大水时供鱼儿躲藏;同时还在溪边种植蒲草,让大小鲤鱼遇激流时衔咬住,不被洪水卷走。

  鲤鱼也不辜负村民的苦心好意,对浦源村的群众和溪流有着深深的眷恋之情。即使有的鲤鱼被洪水冲到溪外的农田,也会在大水退去后,成群结队游回来,继续在鲤鱼溪里与村民嬉戏厮守。村民也会自发到田野里把迷路的鲤鱼找到,送回鲤鱼溪。人鱼相依、患难与共的情景令人动容。

  听村中长者讲,南宋嘉定年间,浦源村郑氏始祖朝奉公,避中原战乱,举家南迁,辗转至闽东北。当他们来到浦源村一带,被这里三山环抱、一水弯行所吸引。在树下小憩时,梦见自己乘一帆船,从者无数,财宝盈舱,醒后以为吉祥之兆,于是沿溪而建村庄。这小溪就成了全村人的“生命之河”。为了维持水源清洁,也为了防外敌投毒,郑氏先祖在溪中放养了鲤鱼。

  感恩于溪中鲤鱼的庇佑,浦源郑氏八世祖晋十公召集村民订立村规民约,禁止垂钓捕捞。

  为了让村民谨记村规,晋十公使了一招“苦肉计”。村规公布的第二天,他故意叫自己孙子下溪捕捞一尾鲤鱼,派人当场抓住。随后,当众宣布他家违反禁约,将其孙鞭笞示众,并主动认罚,请来道士为鲤鱼举行葬礼。“罚宴”前,他给村人讲保护溪鱼的道理,并立下誓言:“无溪中鲤鱼,则无浦源村人。”从此以后,再也没人捕食鲤鱼。#p#分页标题#e#

  在鲤鱼溪还有许多传说。相传,郑氏始祖及其后裔行善积德,感动了神仙。一天,村中来了个乞食婆,带着一儿一女两个乞食仔,他们身上长满疥疮,白天讨饭,晚上露宿村头。晋十公发现后,把他们叫到家中,请医生救治并派人照顾他们生活。病好后,他们要走,晋十公亲自送他们,走到桥头,三人突然消失,这时溪中游出三条鲤鱼,对着晋十公樱唇抬举,表示谢意。原来这是金瓶峰上3位仙姑的化身。有了她们的保护,鲤鱼溪中鲤鱼再也不会被洪水冲走了。……

  先人的佳话,在浦源村的后人心中成了信仰。人们“爱鱼、护鱼、敬鱼、神鱼”的传统延续下来。村中随处可见缅怀祖先德行和与敬鱼文化有关的风物景致。

  鲤鱼溪旁有一座船形古建筑——郑氏宗祠。祠内矗立着一棵千年柳杉,树高十余丈,枝叶茂盛,宛若古船上高耸的桅杆,名曰“灵樯”。原来,浦源村民在始祖当年树下偶得佳梦的地方建祠纪念,以该树为船桅,并巧妙借景——鲤鱼溪中彩鳞逐浪,翻金耀银,寓意着浦源村像起航的帆船,乘风破浪,“从者无数,财宝盈舱”。

  在鲤鱼溪下游的一处土丘上,两棵参天古树间立着一块石碑,上书“鱼冢”,这就是世界唯一的鲤鱼墓。一旦有鲤鱼死亡,村民将其用红绸子蒙上,由村里威望高的长者捧着,将鱼送往鱼冢,念诵祭文后入葬。每年农历三月三,村里还要举行大型鱼祭活动。记者到访浦源那天,没有鱼葬仪式,但我从鹅卵石垒砌的拱形鱼冢内,确曾窥见一些寿终正寝的鱼的骨殖。村民说,鱼冢安葬了数以万计的鲤鱼,总不见填满,四周也从未有过异味,颇为神奇。#p#分页标题#e#

  由于地处高山盆地,鲤鱼溪长期鲜为人知。上世纪八十年代,海外华侨回闽东故乡探亲,鲤鱼溪秀美的景色,千年的鱼文化,才借着口碑在国际上声名远播。一批批游客慕名而至。当地经济因溪中那些可爱的生灵而升腾兴旺。这或许就是敬畏尊重大自然的回报吧,是可爱的小精灵对千百年来对它们呵护备至的村民朋友的一种特殊方式的感恩和回报!

  如今,古老村庄富裕的梦想已经实现。勤劳智慧的浦源郑氏后裔,凭着改革开放、振兴中华赋予的空前机遇和活力,凭着老祖宗的礼俗乡风教化淳,纷纷发家致富。全村有一半人口在上海、昆山、广州、南宁、唐山、西安等地经商办企业。村里成立了鲤鱼文化研究会,加大了古村落保护力度。

  徜徉在小桥流水、人鱼同乐的古村街巷,看彩鳞翻飞,唼喋之声可闻,我们不能不感叹、感谢古代乡贤的智慧和毅力。为了一个科学的美好愿望,先贤们订规立矩,以身垂范,并巧妙借助神话故事和民俗信仰的力量,为子孙后代造就了一个举世无双的鲤鱼天然保护区。仁爱善良的福祉,健康活泼的情趣,给现代人提供着金钱之外的无尽欢喜享受。


(快乐农民网收集的内容,旨在记录与传播,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问题请及时与站长联系。)
打赏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