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正文

走进芙蓉村 把脉谋发展

nadmin2014-09-15

    开栏的话

    今年是农业部连续第四年组织开展青年干部“接地气、察民情”实践锻炼活动。9月1日至28日,农业部派出50名青年干部分赴10个省(区、市)的农村改革试验区所属村,展开为期4周的支农劳动、驻村调研和为农民服务活动。从今日起,本报开设“接地气、察民情”栏目,陆续刊出青年干部们在基层农村一线的所见所闻、服务三农的锻炼经历、以及如何解决三农实际问题的所感所思,敬请关注。

    林超群 本报记者 朱海洋

    走进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宜山镇芙蓉村,村口一块大石碑赫然入目,移步进村,只见河流潺潺、阡陌交错、房屋成排,一股生机盎然的新农村气息扑面而来。

    “这比我想象中的农村强太多了!”9月1日,作为参加农业部青年干部“接地气、察民情”实践锻炼活动的成员之一,初见芙蓉村,渔业渔政局远洋渔业处副调研员刘立明不由感慨道。

    记者见到刘立明一行5人时,他们俨然成了村情通,通过一家一户走访,调研组不久后便找到了芙蓉村的“症结”所在。

    2006年之前,芙蓉村一直是远近闻名的落后村,那年台风过后,村里房屋遭受重创,只得推倒重建。两年后,一个占地1.7万平方米的现代小区拔地而起,160多户居民终于告别危房,搬进新居。

    “涅槃重生”后的芙蓉村,结合小区又建了8间店面和5间出租房,以及一个大型仓储中心,用以盘活村资产,吸引不少在外能人回乡办厂。

    “虽然芙蓉村去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9亿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也有2万元。但几场座谈会下来,不管是农业还是工业主体,普遍反映当前产业层次比较低,效益不高,都想着要升级,但不知道怎么升,政策如何。”刘立明说。

    调研组告诉记者,芙蓉村以搪瓷、纺织、铸造产业为主,呈现产业层次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三低”现象,虽然带动了就业,但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也比较严重;村里200多亩耕地集中流转给四五户种植,如今生产技术都不成问题,只是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而精深加工产品更少。工农业主都说,一年到头都在忙活,可年底一算,赚不了几个钱。

    “工业方面,要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产业链和价值链,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非常关键。农业方面,要实施生态化、标准化、品牌化,应对现在的消费热潮,还能走电商化的路子,依靠品牌化走特色道路。”调研组5人中,有搞质量监管,有负责对外经济,有会计专业的,如今每人分工别类,翻阅资料,给村里出谋划策,把脉产业转型升级。#p#分页标题#e#

    在芙蓉村半月,刘立明感触颇深,采访末,特意念了其随手写的打油诗:“未出京城心茫然,初入芙蓉心惊艳;廿一世纪新农村,早把旧貌换新颜;上午田间地头钻;下午厂矿车间转;傍晚老乡家中坐,把酒共谋大发展。”


(快乐农民网收集的内容,旨在记录与传播,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问题请及时与站长联系。)
打赏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