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刘久锋)扶贫开发是贵州最大的民生。近年来,作为全国新一轮扶贫攻坚主战场的贵州,全省上下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把扶贫开发列为“第一民生工程”,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新举措和新机制,扶贫开发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
日前召开的贵州社会扶贫表彰暨扶贫日公募活动会议上,记者了解到,长期以来,贵州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大力推进产业扶贫、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大规模改造农村危房、实施扶贫生态移民,普及农村义务教育,完善农村低保制度,使农村贫困人口大幅下降,收入水平稳步提高,发展条件明显改善。2013年,贵州省减少贫困人口178万人,贫困发生率从上年的26.8%下降到21.3%,实现了6个县172个贫困乡镇“减贫摘帽”。
然而,作为全国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贵州扶贫开发任务仍很艰巨。为了建成一个不含水分、老百姓得实惠、群众认可的全面小康社会,眼下,贵州“组合拳”正向贫困发力,破解发展难题。
近年来,贵州省委、省政府出台一系列有助于推进扶贫攻坚的政策措施,如贫困县考核机制、扶贫项目管理机制、资金分配使用管理机制、金融扶贫机制、同步小康驻村帮扶机制、精准扶贫机制等有效刺激了贫困地区自身生力,向外借力,破解发展的难题。
据悉,贵州计划“十二五”期间每年选取10个示范县,每县投入8000万元到1亿元的财政资金,引导金融、社会资金参与扶贫开发,探索“整县推进”区域脱贫新路子;围绕贫困群众最关心的问题,贵州研究制定“美丽乡村·四在农家”基础设施建设“水、电、路、讯、房、寨”六大行动。
贵州省38位省领导联系38个重点县,定点帮扶76个一类贫困乡,108个省直厅局以及全省55864名各级干部对11590个行政村派驻工作队开展驻村工作,实现了对全省9000个贫困村驻村工作的全覆盖,贵州已形成了举全省之力开展“大扶贫”格局。
与此同时,贵州将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道路,坚持把集中连片地区作为主战场,因地制宜加快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产业,探索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子,增强贫困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
(快乐农民网收集的内容,旨在记录与传播,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问题请及时与站长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