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园区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显现出越来越强大的集聚效应,产生高效益;立足岭南温润的气候、独特的地貌,打造出一条条特色农产品种养、流通和加工链条;以科技为动力,提升产品品质,确保质量安全——
高特优:“三足”鼎立珠三角现代农业
本报记者高文付伟
近日,一场滂沱大雨中,位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的何氏水产有限公司院内,一辆辆物流卡车正整装待发。数百吨鲜活淡水鱼将从位于珠三角腹地、西樵山脚下的“原点”出发,在滚滚车轮上完成它们的“长征”,最终跳上全国25个省区市40多个大中城市的百姓餐桌。而在旁边的一家厂房内,这些经过标准化养殖、多关口检验的活鱼,则刚刚经历了它们最为重要的龙门一跃——从遍布周边各地大大小小的鱼塘一起“游进”集中暂养车间,通过阶梯式低温处理,最终进入半休眠状态,从而踏上旅途。
在广东何氏水产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丁望看来,他们正在做的,是一条狠抓源头、把控质量、塑造品牌的现代农业企业生存发展的金光大道;在佛山市农业局一位官员眼中,2008年落户当地的何氏水产公司,恰好“见证”了佛山市农业发展路径由传统向现代加速转弯的历史进程;而如果将何氏水产放在珠三角现代农业建设的巨大帷幕上,其锲而不舍提高生产集约化科技化水平、一门心思打造淡水活鱼全产业链、层层把关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经商之道,正是对“高、特、优”这一广东现代农业发展理念中之“鼎立三足”的生动注脚。
效益高:点面结合搞集约化经营
农地产出率每亩2.2万元,位居全省前列——在佛山市农业局的一份材料中,这是一项十分惹眼的数据。而在该局副局长李金旺眼中,这只是佛山多措并举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进程结出的“果”。用他的话说:“佛山用占全省2%的耕地面积产出了占全省6%的农业产值。”在这块招牌的背后,是现代农业园区的扩张步伐,是打造广东重要农产品生产和物流基地的战略目标,是通过加强监管创新制度编织优质农产品安全“天网”的不懈追求。#p#分页标题#e#
提到佛山,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林立的工厂和众多知名的陶瓷、小家电品牌。
一组鲜为人知的数据是,农用地面积仍占佛山市总面积的38%,参与农村集体经济分配的209万居民,占到该市户籍总人口的55%。斗大的“农”字,被写在佛山在现代化征程上留下的每一个脚窝里。“用第二产业的理念和第三产业的思维经营第一产业,是佛山市现代农业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佛山市农业局综合科科长王志容告诉记者,所谓第二产业的理念,便是通过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搭建有效平台,培育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所谓第三产业的思路,是指紧密依托现代农业园区与新型经营主体,延伸壮大休闲旅游等农业服务业。
目前,佛山市已经规划现代农业产业园28.5万亩,占农业用地总面积的1/5。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出占到了全市农业总产值的22%。“政府主要是搞好园区的规划和‘三通一平’等基础设施建设。”李金旺说,佛山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2亩,较为零散,流转难度较大,“主要通过加大补贴力度等方式鼓励土地集中。”佛山市还将拿出30亿元资金,专项用于20万亩现代农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
2013年,广东重点推进江门开平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48个获批项目已有25个完成实施任务,整合资金资源,启动创建江门开平、广州从化、惠州惠城3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珠海滨海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区,为示范引领全省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打造样板。珠三角,在迅速隆起为南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高地的同时,正在成为广东现代农业破题立论的厚重基石。
(快乐农民网收集的内容,旨在记录与传播,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问题请及时与站长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