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内 > 正文

张掖市生态经济转型:丝路明珠的绿色转型

apple2014-11-04

丝路明珠的绿色转型

——甘肃省张掖市生态经济转型纪实

    本报记者焦宏吴晓燕鲁明见习记者李慧斌

    公元609年,隋炀帝带着一支浩荡的銮舆队开进河西走廊,登张掖焉支山,参禅天地,会见西域27国使臣,举行了一个旨在开通丝路、繁荣经济、加强与西域贸易的“万国博览会”。

    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对外经济贸易博览会。事实上,从张骞出使西域起,丝绸之路的贸易交流由来已久,而作为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商贾重镇,张掖曾一度万商云集,被誉为“世博会”雏形。然而,其后,“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随着中国经济惯性发展的张掖,整体落伍于时代,‘金张掖’的金冠渐渐失色。”

    1400年后的今天,凝结了厚重历史文化的丝路明珠张掖,再度吸引了大批来自海内外的访客——参加2014丝绸之路国际生态产业博览会暨绿色有机产品(张掖)交易会的代表们由衷地赞叹,沙漠绿洲中的古城,不只有“半城芦苇、半城塔影”自然历史风貌,而且有美丽富饶的生态经济,绿色农业、有机农产品、生态旅游、户外休闲让人驻足忘返。

    “立于生态、兴于经济、成于家园。”张掖市长黄泽元说。近年来,张掖立足“生态安全屏障、立体交通枢纽、经济通道”的区域发展定位,突出生态建设、现代农业、通道经济三个发展重点,走出了一条“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绿色崛起之路,并成功走出了转型发展的拐点。如今,背负沉重历史文化名城包袱的“金张掖”又重新崛起,焕发闪闪金光。

    生态是张掖最大的特色。独特的生态环境、生态产品不仅是可持续的消费品,也是张掖的优势所在

    地处河西走廊中部的张掖,以“张国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是传统的农业大市,素有“桑麻之地”、“鱼米之乡”之美称。多年来,这里也是一个农业比重高、经济总量小、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处于“站在张掖看张掖,年年都有新进步;站在全省看张掖,压力在增加;站在全国看张掖,差距在拉大”的状态。

    面对困境和尴尬,张掖一直在探寻转型发展出路。“把发展生态经济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把建设生态经济功能区作为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主攻方向。”黄泽元说,“当时,这样的抉择是在对张掖的历史、现状、未来进行深度审视和考量后作出的。”

    张掖位于黑河中游洪积扇上,河床宽浅,坡度平缓,地势平坦,拥有大片肥沃的土地,是一块农牧咸宜的膏腴之地,其农耕条件优越,灌溉便利,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农业生产水平相对较高,且特色浓厚,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西菜东运基地。#p#分页标题#e#

    虽然张掖传统农业比较发达,但工业“短腿”。作为工业弱市,张掖没有按“常规”去突破工业,把工业化与城镇化捆绑在一起,提升经济总量,因为“多年来中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地处西北内地的张掖发展工业明显缺乏优势和竞争力,还很可能出现工业发展不起来,城市的生态特色又丧失了的情况。”尽管如此,人们发现,张掖虽然处于“劣势”,但“劣势”中蕴藏着潜力,那就是张掖拥有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生态和区位优势。

    黄泽元认为,农业条件好、工业“短腿”,且由于水资源的有限和相对恒定,导致生态用水和经济社会发展用水的矛盾突出,正好为张掖大力发展以高效、节水、绿色为特征的现代农业提供了必要的客观条件。


(快乐农民网收集的内容,旨在记录与传播,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问题请及时与站长联系。)
打赏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