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修订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提出:“村应当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或者其他形式的村务监督机构,负责村民理财、监督村务公开等制度落实”,一时间,全国各地村务监督委员会迅速发展,农民称其为“田间纪委”。
然而,几年过去,这一基层民主监督的重要组织却陷入多重困境,难以名副其实,农民群众评价不高。
10月30日,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在汉发布《中国农民政治发展状况报告》显示,超过半数以上农民认为村务监督作用不大,“田间纪委”正面临监督主体不主动、监督队伍不合理、监督效果不理想、监督机制不健全等四大困境,难以实现自主监督。
该报告来自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百村观察”平台。2009年以来,“百村观察”平台利用寒假和暑假,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多个村进行每年两次的大规模抽样调查,其中,暑假调查是定点跟踪调查,寒假是随机抽样调查,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的调研数据资料。
调查显示,目前,大部分村庄都建立了村务监督委员会,但仍有35.08%农民不知道村民监督委员会,83.48%的农民不愿成为村民监督委员会成员。究其原因,36.22%的农民表示没有能力,25.56%的农户表示没有时间。此外,57.60%农民认为村务监督作用不大,缺乏参与村务民主监督的意愿。
监督队伍不合理也是影响自主监督落实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全国349个有效样本中,村务监督委员会面临老龄化趋势,60岁以上的村监会成员占比为26.15%,而49岁以下的村监会成员的比重不足四成。#p#分页标题#e#
与此同时,30.17%的村干部兼任村务监督组织成员,这无疑违反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的规定:“村民委员会成员及其近亲属不得担任村务监督组织成员”,影响了监督的独立性。
有效运作是村务监督的关键要素。然而,作为落实监督成果的民主评议制度运行并不理想。调查数据显示,50.53%受访农民表示没有参加过民主评议会议,不清楚民主评议会议的农民有16.46%,农民的缺位让监督效果大打折扣。
作为村务监督重要形式的日常监督同样欠缺。调查显示,由于监督机制不健全,日常监督中,农民群众对村干部或村务的质疑、批评和建议等监督形式容易被忽视。此次2773位受访农民有十分之一的人曾质疑过村务公开内容,但仅有52.35%的受访者得到了回复,14.11%的农民认为回不回复一个样。
对2321位受访农民统计发现,只有18.31%的农民经常提意见,45.58%的农民偶尔提意见。在提意见的农民中,17.89%的农民表示,自己提出的意见未被采纳,部分采纳的农民为74.15%。
报告就此提出,“及时回应农民的批评和建议,是激活村务监督的着力点,提不提一个样,无疑会严重影响农民群众参与监督的主动性,自然让‘田间纪委’名不副实。”
本报武汉10月30日电
(快乐农民网收集的内容,旨在记录与传播,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问题请及时与站长联系。)#p#分页标题#e#